李翊反对刘备在曹操出兵南阳这件事上,持观望态度。



这令刘备不能理解。



他们刚刚打完袁术,徐州疲敝,实在不宜再起兵戈。



因为真实的古代战争,它不是地图填色游戏,只要打下一个城池,那个城就真的属于你了。



你的实力就真的会马上翻倍。



就好比现在刘备要是跟曹操开战,即便抛开一切条件,假如说一年时间就真的能把曹操灭掉。



并吞并掉曹操的所有地盘。



那么刘备还剩一年,准备对抗袁绍的时间。



但刘备的实力却不见的在保持原有徐州的地盘,准备两年的时间强。



打下一个新的地盘,你唯一能马上得到的只有战略纵深。



想把它转化成自己的力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其中,包括但不限于。



军事上,残余势力要围剿。



内政上,行政管理要恢复,原有官吏要重新配置。



民生上,要统一配给物资,户籍要重新管控,生产需要恢复,基建要重新建设。



治安上,难民要安顿,武器要收缴,交通要恢复,不然都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汉初三杰里面,刘邦会把萧何排在第一的原因。



原文叫,“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



“高祖曰:‘善,’,于是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当时有很多人不服,认为萧何的功绩不如韩信、张良。



于是刘邦便回复说,“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在刘邦看来,除了萧何外,其他人都是功狗。



现在老刘刚刚打下九江,为了消化这块富庶的地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将之从放血槽,转化为加血包。



所以这期间,老刘是不想起任何兵事,安心休养民生的。



更别提远在荆州的战事,补给线拉太长,损耗极大。



徐州从中根本得不到多大的好处。



“我并不是要主公,发兵南阳,支援曹操。”



李翊开口解释,“而是要声援曹操,支持他征讨张绣。”



“哦?军师此话是何意啊。”



刘备一挑眉,对李翊的这个安排更加不能理解。



其实他直接不插手此事,就基本等于是默许曹操攻打南阳了。



为什么还要专门声援他,多此一举?



非要说的话,声援曹操就是一个表态。



但这无疑会让荆州牧刘表的面子上不太好看。



毕竟张绣是刘表请来的外州客将,刘备又与刘表有明面上的友好关系。



何必非要把事做绝,得罪刘表呢?



直接持观望态度,曹操、刘表两家都不得罪不好吗?



“此事,翊亦是权衡许久,才做此决定。”



李翊皱着眉,耐心解释。



站在穿越者的角度上看,曹操征讨张绣的结果,可能会以失败告终。



那么,站在徐州的视角看。



徐州还有老刘,到底需要曹操在宛城之战得到一个怎样的战果?



曹操是将来对抗袁绍最为重要的盟友,他肯定不能死。



但是,假如未来真的打败了袁绍,两家同时瓜分河北之地。



那么毫无疑问,到时候曹刘两家就是天下间最为强大的两家诸侯。



这对老刘而言,无疑是击败一个强敌,又树立了一个新的强敌。



那么,如果能在宛城桃色事件中推波助澜,让它顺势发展。



使老曹一炮害三贤,便能在曹营中埋下一颗雷。



这其中,对曹营最重要的还是曹昂和典韦。



典韦对曹操而言,是一位樊哙级别的猛将。



李翊挺喜欢他的,但各为其主,当以国家大事为先,不能因私废公。



既然他不能为刘营所用,那就只能将之杀死。



只有尽全力杀死敌人,才是对敌人最大的尊重。



不过,



即便损失了典韦,对曹操而言,也无非就是营中少一位猛将罢了。



不至于说伤筋动骨,从此就一蹶不振了。



真正对曹营有巨大影响的,还是曹昂。



他如果不死,毫无疑问是曹家未来的继承人。



而偏偏曹昂这人能力还很强。



曹昂二十岁就举孝廉,常年与曹操在外征战。



长期以来,有贤名,又有军功。



用曹丕自己的话说,就是,“家兄孝廉,自其分也。”



意思是如果曹昂在的话,自然继承这个位置的就是他。



除此之外,还有曹昂的身份。



只需记住一点,嫡长子这个身份在三国大于一切。



汉末时代,绝大部分士族都具有嫡长观念。



曹昂尊丁夫人为母,既是嫡子又是长子。



在曹昂面前,曹丕、曹植一律定义为庶出。



并且由于曹昂是嫡独子,所以曹家、夏侯家、丁家,三驾马车都会全力支持他的。



自然曹营之后也不会再有夺嫡之争,更不会有权力内耗了。



李翊在权衡完利弊之后,还是决定要埋下这颗雷。



因为曹家的夺嫡之争,至少要等个七八年后才会变得显著。



而要完全灭掉袁绍,及消弭掉他在北方的势力与影响力,至少也要花个七八年的时间。



也就说,真正等到曹刘两家决裂的时候,李翊埋下的这颗雷差不多就会发力了。



曹家夺嫡斗争的激烈程度,并不比袁绍轻多少。



曹操都属于是钻了袁家内斗的空子,才击败了袁氏,统一北方。



曹丕一直是曹操的备胎。



像曹冲死时,曹丕宽慰曹操,曹操非但不领情,反而说道:



“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一语道破曹丕的备胎本质。



而后来曹操为了扶持曹植,打压曹丕,使得曹营党派分化严重。



到了晚年时,曹操最后又决定选曹丕,又开始大量铲除曹植的势力,为曹丕继位铺路。



中间曹营权力的内耗,政权的动荡,都是对曹营自身实力的削弱。



一个阵营,最需要的就是政权稳固,禁止内斗。



而曹昂的存活,就对曹营很关键了。



不过,



随着李翊的到来,历史线、时间线的变动,蝴蝶效应的影响。



曹操征讨张绣,还会不会触发一炮害三贤的桃色事件,需要打一个问号。



所以,为了保证此事的顺利。



李翊决定推波助澜,帮老曹一把。



曹操这个人就属于顺风局爱浪,容易骄傲自满。



历史上征讨张绣的他,不仅平定了兖州内乱,还进兵了豫州,迎了天子到许县去。



虽然这个位面的曹操,没有历史上优势那么大。



但他同样占据了豫州大量的土地,还与刘备联手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袁术,瓜分了他的淮南领土。



完全有骄傲自满的资格。



同时,



历史上的张绣是因为见着曹操势大,所以一开始才选择投降的。



曹操不战而胜,愈发骄纵,瞧不起张绣。



所以,



如果徐州能够声援曹操,支持他征讨张绣。



那不仅曹操会更加有信心,张绣那边见曹操还有徐州支持,就更要不战而降了。



这时候,不信曹操还会把张绣放在眼里,不把他逼反才怪。



“我徐州除了声援曹操之外,可以再资他一些钱粮。”



“一来表明我徐州态度,二来也助曹操战事顺利,三来两家亲善,方便将来共抗袁绍。”



李翊只说支持曹操是为了加强曹刘同盟,方便将来共抗袁绍。



至于暗中埋雷不说,是因为这种事件偶然性太强。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没有人能够百分百确定,这种事是不是一定触发,死的又是不是一定是那几个人。



只能够顺势而为。



况李翊也不希望曹操败得太惨,以免将来打袁绍时拖徐州后腿。



所以就只给些钱粮,帮他回口血。



刘备也认为袁绍目前是心头大患,曹操的力量不可或缺。



资他些钱粮也无妨,遂从李翊之言。



召曹使入见,言明徐州愿资助曹操些许钱粮,外带百十斤镔铁,以尽同盟之意。



曹使听后,大喜过望,他万没想到此次出使如此顺利。



原本曹操交给他的任务,就是要刘备和徐州保持中立,不要干扰他打南阳就行了。



结果徐州的反应喜人,刘备不仅支持曹操,还送钱送粮,真是大善人呐!



曹使连连谢恩,带着钱粮,欢欢喜喜的回颍川去了。



见了曹操,备言刘备的善言。



曹操闻言,亦是又惊又喜。



“刘备竟如此厚道?”



曹操捋着胡须,微一沉吟。



旋即喜出望外,对众人吩咐道:



“此天助我也!张绣旦日可破。”



“传我令,命淯水的夏侯惇即刻动身,攻打宛城。”



“我大军三路而行,随后便到!”



众将领命而去。



程昱出言谏道:



“听闻刘玄德与刘景升暗通款曲,互为贸易,今我大军攻刘表南阳。”



“刘备非但不插手,反而资我以钱粮,何也?”



曹操抚须笑道:



“仲德忒也多心,今袁绍势大,我两家合力抗袁,互为唇齿。”



“我欲先除西南之患,若不灭张绣,将来袁绍发兵,则南阳一路必为我掣肘。”



“若我掣肘于南阳,则刘备亦受我掣肘,不能相抗袁绍。”



“只有我两家合力,方能抵河北之兵。”



“今征张绣,刘备支援,又何见疑?”



微微一顿,又道:



“况我知刘备此人,素来厚道。”



“岂能在送我钱粮,声援我颍川之后,又发兵袭我兖州?”



“如此,岂不有失人心吗?”



曹操否决了程昱认为刘备是想麻痹自己,可能搞偷袭的想法。



在他看来,刘备既然在这件事上已经表明了态度,就没道理中途反悔。



假如真背刺了自己,把他逼急眼了,那就鱼死网破,真的投靠袁绍去了。



程昱心中却隐隐有些不安,道:



“刘备固然厚道,但其军师李翊如何?”



“此人深有城府,颇具韬略,他会如此好心吗?”



曹操眯起眼睛,沉声说道:



“纵然是李子玉主张送我钱粮,也断不能是为了害我。”



程昱默然不能答,因为事实就是如此。



你要征讨张绣,问徐州的态度。



徐州不仅支持你,还送给你钱粮。



你却说徐州不怀好意,这不是白眼狼是什么?



程昱只能是谏道:



“刘备终不为人之下,生平未尝得水。”



“今有李翊辅佐,是蛟龙遇雨,升腾九霄。”



“明公可切记要防备。”



曹操笑道:



“吾岂不知刘玄德之志?”



“此虎虽不能不除,却独不能如此除之。”



“方今正用英雄之时,不可为一人,而坏两家盟约。”



“若袁绍举大军渡黄河,凭我一家之力,能拒河北否?”



程昱答不能。



“那便是了。”



曹操拍了拍程昱的肩膀,正色说道,“河南之地,独我与刘备两家可以抗衡袁绍。”



“若在此期间,我两家相互内斗,反倒叫袁绍坐收渔翁之利。”



“到时候,袁绍只需将一路之兵,不费吹灰之力,便将我河南之地尽数收入囊中。”



程昱陷入沉默,对曹操的这番理论无法辩驳。



袁绍的强大,是不言而喻的。



用史书的原话讲,就是,



——“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



尤其冀州号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落花时节不见君并收藏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