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兖州牧曹操兵强将盛,何不宣他入朝,以辅王室。”



刘协嗟叹一声:



“朕前既降诏,卿又何必再奏,今即差人去了便是。”



杨彪正要领命而去,董承忽的出声阻止。



“曹操乃是一方大诸侯,前者其败吕布于濮阳,方定兖州内乱,前路未卜。”



“且据臣闻之,此人乃宦官之后。”



“十常侍之例犹在眼前,杨太尉何以忘却?”



“况我等也不知其内心如何。”



“天下诸侯众多,皇室宗族多为地方州牧,何必单求他曹操一家。”



“不如暂且观之,再寻忠臣。”



“奈何不与诸大臣商议,便骤然独往?”



杨彪正色答道:



“如今天子王驾困顿蹉跎,岂容观望?”



“曹兖州离雒阳最近,若提前使人知会,待我等赶到雒阳时,便能第一时间得到救济。”



“况曹孟德此人也曾参加过讨董义军,想来是个忠臣。”



“听闻其年少时任雒阳北部尉,曾造五色大棒十余根,申明法纪,违者皆棒杀之。”



“十常侍蹇硕之叔父触犯法度,即丧于此棒之下。”



“后董贼火烧雒阳,劫持天子王驾去往长安时,诸侯联军皆逡巡不前。”



“唯有曹孟德起兵追击,虽败于荥阳,然终不似其余诸侯虚伪,不作为!”



董承摇了摇头,反对道:



“可我却偶然听闻他误杀好人,并放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此等人物,岂是忠良善类?”



“尤其他二伐徐州之际,所过多所残戮,听闻泗水都被杀得为之不流。”



“其人残暴至此,若使其来迎天子。”



“恐为祸不下于董卓,还请陛下三思!”



杨彪大声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如今世道混乱,群贼并起。”



“纵使曹孟德私德有亏,但毕竟心向汉室。”



“我等在此争论不休,终究不是善策。”



“若能使曹军击退傕、汜二贼,诚为大幸。”



两个大臣就这么当着天子的面,在河边上争吵。



争执声又引来了其余诸大臣过来围观。



不少人索性直接加入进来讨论,要不要请曹操过来迎奉王驾。



刘协在一旁听着,只觉烦闷,厉声叱道:



“众卿家安静!”



争吵声乃消。



刘协走到董承跟前,问道:



“既然董国舅信不过曹孟德,那你以为该请谁来保扶王室?”



董承未及开言,司徒赵温出来谏言道:



“如今我等既身在河东,何不寻求袁绍的帮助?”



“此人拥据河北之地,兵精粮足,户口百万,定能够暴富王室。”



杨彪一声冷笑,叱道:



“赵司徒莫不是忘了,袁本初此人可是弘农王一派的人!”



“之前还想立刘伯安为帝,此等乱臣贼子,岂可奢望他来迎奉王驾?”



赵温被怼的哑口无言。



袁绍此人一直是刘辩一派的,当初他反董卓时,打出的旗号便是不承认刘协这个皇帝。



因为刘协是董卓扶上位的。



后来,袁绍甚至想立汉室宗亲刘虞为帝,不过刘虞人还是很清醒的。



拒绝了袁绍这个荒谬的请求。



但经过这件事后,袁绍与朝廷的关系更加僵硬。



虽然袁绍实力确实很强,但他政治不正确。



刘协很难倚靠他。



“那……那杨太尉倒说说,除了袁本初、曹孟德之外,我们还能指望谁?”



董承开口道:



“听闻自陶谦死后,刘玄德接领了徐州。”



“他在徐州厉兵秣马,屯田练兵,一心想要匡扶汉室。”



“况其人确实是汉皇宗亲,何不派人找他求援?”



杨彪摇了摇头,当即提出反对意见:



“那刘玄德远在徐州,我等在河东,纵是赶到雒阳也差之千里。”



“如何请他来保扶王驾?”



“依我看,兖州离得近,此地最好。”



董承争辩道:



“兖州虽近,但曹操内心难测。”



“还不知其是不是下一个李傕、郭汜。”



刘协见众人又要吵起来了,断声喝道:



“众卿家不必再吵了!”



“朕倒是有一个法子。”



众人果然安静下来,纷纷把目光投向刘协,附耳倾听。



刘协长呼一口气,澹澹道:



“既然你们有人推曹孟德,有人推刘玄德。”



“依朕之见,不如同时派出使者知会此二方伯一声。”



“倘若此二人真是忠臣,自然会派兵过来护驾。”



“纵然不派兵来,也该送些钱粮来,以解王室之急。”



司徒赵温一拍手,赞道:



“陛下此计甚好!”



“若能同时知会曹刘两家,不管谁派兵过来护驾,也断不敢轻易劫驾。”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人提反对意见。



刘协见此,便道:



“既然众卿家不反对,那便照此计行事。”



“传朕旨意,即召曹兖州、刘徐州来雒阳护驾。”



“朕躬不日便到雒阳!”



众文武齐身伏地,高呼万岁。



……



(本章完)    。:(3/3)

章节目录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落花时节不见君并收藏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