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供孩子去留学,等他毕业之后,可能一辈子也挣不出来这套房子或者留学的费用。



这种观点流传极广,其实是不太对的,有些短视了,也把读书这件事想的太简单了。读书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学生和家庭都是很大的考验。



不知道那些作者是真的这么认为,还是为了流量,为了吸引眼球,故意那么说的。这种情况现在很常见,网上的文章几乎不能看了。



读书这件事,能够坚持下去,在历朝历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是学生还是对家长都是如此。



对学生来说,是如何吃得十年寒窗苦的问题。对家长来说,是金钱和精力的投入。



清末民国的时候,留学欧美的花费比留学日本要多一些,所以有钱的留学西洋,钱少一些的留学东洋。



当时普通工人的年收入大概是二三十个银元,好的城镇职员收入高一些,一年大概一两百个银元。



而留学西洋的费用一年大概是三五千银元,留学日本应该是便宜一半左右。



差不多大概是如此,我也只是听说,没有严格考证过。情况和现在也差不多,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钱的大地主家的孩子就多花点,家里钱少点的就少花点,节省点,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注意哦,这个钱多钱少只是相对的,普通家庭就没法想了。当时的社会阶层与今天不一样。



那时候只有一些真正的名门望族,在孩子的留学费用上才会比较轻松的应付。小地方的地主,即使在当地号称“四大家族”,出了洋也算是穷人了。普通老百姓根本不会想这件事,在养活一个人都不容易的年代,能在国内读两三年书可能都要全家拼尽力气了。



刚开始的时候,留学的人回来之后,镀金的效果也比较好,收入也会比较高,后来也越来越低了,越来越水了,和现在情况差不多。这件事情的本质其实就是入窄门的问题,当窄门变成了宽门,那么就会有新的窄门出现。



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清楚了。deng公,当年是去了法国勤工俭学,我专门就此事翻过很多书,当时他家里费了好大劲啊,去了之后做各种杂工,中途还因为没钱辍学过。



但大家知道人家爸爸是谁吗?百度一下喽。虽然是小地方,但也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至少不低于今天所谓的县城婆罗门。



那种家庭供一个孩子出去留学都是如此艰难,这才是真实情况,比现在困难多了。



删掉了几段,毕竟公众号是个公开发言的场所,不是私底下聊天。有些话如果你好心说的很开很透,可能却不被个别人理解。所以聪明的人听别人说话,能听得出话中话。



如果再往前数,在古代,比如清代,老百姓的年收入大概是二三十两,普通私塾一年学费大概是几两、十几两,好的私塾与名师的学费就更高了。



那还只是初等教育,要想求取功名,参加科举考试,请名师(一般都是现任或前任官员)辅导,去外地游学,在古代那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普通人衣食住行都很艰难的情况下,困难可想而知。



再回到建国后。我们这里读者也有不少以前的老三届,或者家里的老人也有在建国前后上大学的,大部分人应该都听家里人讲过,当时供一个学生上学的困难情形吧?



《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孙少安、孙兰香,《人世间》的周秉义、周蓉、周秉坤,这些都是现实中的写照。并且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百倍股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BBG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BBG并收藏百倍股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