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8章 弄虚作假
在工部派去的专人的指导下,短短半个月,已经做好了关于整座城池的设计。
在设计图中,整座城池几乎都由品牌方所构成。
这样可以尽可能的缩短公式,让城池快速成型。
当然,如果有哪家商会觉得简陋,也可以在划定的范围内,自己出资建楼。
但,愿意如此去做的商会却少之又少。
毕竟,在他们的眼中交这笔钱无外乎是给朝廷买个门票。
从来不觉得,在这儿会产生什么大的发展。
投一大笔钱已经够了,再花钱自己去建楼,那是纯冤种。
因此,在城中,建造最为华丽的,居然是两座码头船港。
兰沧河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广于天下。
如果能借助河运,可以大大缩减商品运送的时间。
因此,在设计之初,苏丞九提出要求,这里的港口码头要尽可能的大。
按照初始的设计,每座码头都能够容纳十五艘货船同时入港。
以大炎的建筑水平,其实这还不是工人的极限,不过,这却是河流运力的极限。
兰沧河能够容纳三十艘船只同时来往,已经是这段河宽的最大限度了。
再多的话自个儿都会碰了,因此,码头建的更大,倒是没什么必要。
时间慢慢流逝。
小半个月,一晃而过。
学堂当中的空时讲书的场面,如期而至。
那些认字多的学子,都获得了讲书的资格。
一开始,讲述的内容大多是汇集了一些家长里短的乱糟八卦。
可百姓周边,哪儿有什么太多的新鲜事儿?
由于苏丞花了大钱,学堂的分布点极多。
莫说是县和镇,就连一些聚拢村庄较多的具体点,都会安排上一座学堂。
因此,他们所能讲的八卦也就周边那三两里地。
等到这些老生常谈的事儿讲完了,就只能车轱辘话似的来回念。
随着听客的骂声,以及逐渐减少的人数。
有人就开始尝试着,像真正的说书先生那样开始编起了故事。
虽然写的很多东西都十分稚嫩,大多也都只是改个人名,换个场地的照抄。
但是,让那些几乎没怎么听过故事的庄稼汉来听,也都觉得颇为新鲜了。
一座学堂能够获得的收入并不多。
平均每座学校每三天,也就只能得到一百文钱左右而已。
这笔钱一半用来奖励进行说书的孩子,另一半收归上缴。
虽然一座学堂少,但是,苏丞次投入那么多钱,举办的学堂早已过万。
平均下来,每日也能有三万枚铜钱以上的收入,换算成银两,虽然不多,只有三十两白银左右。
但是,这可是个长期收入。
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