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0章 双形态
r />
相当爽啊。
目前自己的召唤物中,狼王和蜂王都属于召唤流的,其中狼王又有一定的战斗能力,但并不强。
但这蚁后就不一样,形态一换,本身的属性、技能都会变化。
而且形态转换化,原有的技能效果依旧留存。
相当于在蚁后形态时候召唤的行军蚁,在转换形态后不受影响。
丝毫没有短板了。
原本言术还在想,蚁后的缺陷是无法移动,无攻击手段。
在以后的战斗中,有必要配上好的保镖,或者是要找上一些安全的位置再进行召唤。
现在看来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了。
接下来就是目前蚁后状态所拥有的技能。
【多子多福】(主动):蚁后每秒生产行军蚁260只(生产行军蚁类型随机,生产几率:工蚁30%,士兵蚁30%,养殖蚁10%,掠食蚁10%,先知蚁10%,特殊化蚁10%)。行军蚁各项属性=基础值+蚁后精神力*0.3%,行军蚁数量无上限,但蚁后的生产行为受到培育值限制,生产期间每秒消耗培育值100点。
(普通行军蚁在密度过大时候,若长时间无外敌,可能会产生自相残杀行为。)
【统御召唤】(主动):母源蚁后每增加50万精神力,就可以消耗全部培育值召唤一只次级蚁后。次级蚁后拥有固定技能:多子多福、地下要塞、能量反哺,其余技能随机生成。次级蚁后属性值=母源蚁后蚁后属性值/5。
首先是多子多福这个技能,应该是所有蚁后的标配技能了。
与狼王和蜂王的召唤技能不同的是,生产出的行军蚁没有数量限制。
这一点就相当变态了。
只要有培育值,就可以无限的生下去。
本来行军蚁作为一类特殊的野怪,虽然数量惊人。
但还是有条件限制其发展。
一是密度问题,所有的行军蚁就被围困在这一方天地中,只要数量一多,自相残杀在所难免。
二是培育值的问题,这东西就自然恢复、击杀目标、消耗生命值换取三种方式。这就决定了根本无法短时间大规模的生产。
成为了自己的召唤物后,这两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突破环境桎梏不说。
而培育值的问题也很好解决,到时候让小绿在一旁专门治疗,只需要不停地消耗生命值来换取就行。
言术想到这里嘴角上翘,似乎已经看到到自己的行军蚁大军,占领天启大陆的情景了。
不过目前的普通行军蚁属性还比较低,只能盯上同级,或是低等级的目标。
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发育。
统御召唤这个技能,说白了就是召唤次级精英怪,也就是普通蚁后的。
目前的母源蚁后的精神力,足够召唤出两只普通的蚁后。
然后下一级的行军蚁数量大增,刷怪积累自由属性点的速度提高。
后面的又会增加普通蚁后的数量。
相当爽啊。
目前自己的召唤物中,狼王和蜂王都属于召唤流的,其中狼王又有一定的战斗能力,但并不强。
但这蚁后就不一样,形态一换,本身的属性、技能都会变化。
而且形态转换化,原有的技能效果依旧留存。
相当于在蚁后形态时候召唤的行军蚁,在转换形态后不受影响。
丝毫没有短板了。
原本言术还在想,蚁后的缺陷是无法移动,无攻击手段。
在以后的战斗中,有必要配上好的保镖,或者是要找上一些安全的位置再进行召唤。
现在看来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了。
接下来就是目前蚁后状态所拥有的技能。
【多子多福】(主动):蚁后每秒生产行军蚁260只(生产行军蚁类型随机,生产几率:工蚁30%,士兵蚁30%,养殖蚁10%,掠食蚁10%,先知蚁10%,特殊化蚁10%)。行军蚁各项属性=基础值+蚁后精神力*0.3%,行军蚁数量无上限,但蚁后的生产行为受到培育值限制,生产期间每秒消耗培育值100点。
(普通行军蚁在密度过大时候,若长时间无外敌,可能会产生自相残杀行为。)
【统御召唤】(主动):母源蚁后每增加50万精神力,就可以消耗全部培育值召唤一只次级蚁后。次级蚁后拥有固定技能:多子多福、地下要塞、能量反哺,其余技能随机生成。次级蚁后属性值=母源蚁后蚁后属性值/5。
首先是多子多福这个技能,应该是所有蚁后的标配技能了。
与狼王和蜂王的召唤技能不同的是,生产出的行军蚁没有数量限制。
这一点就相当变态了。
只要有培育值,就可以无限的生下去。
本来行军蚁作为一类特殊的野怪,虽然数量惊人。
但还是有条件限制其发展。
一是密度问题,所有的行军蚁就被围困在这一方天地中,只要数量一多,自相残杀在所难免。
二是培育值的问题,这东西就自然恢复、击杀目标、消耗生命值换取三种方式。这就决定了根本无法短时间大规模的生产。
成为了自己的召唤物后,这两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突破环境桎梏不说。
而培育值的问题也很好解决,到时候让小绿在一旁专门治疗,只需要不停地消耗生命值来换取就行。
言术想到这里嘴角上翘,似乎已经看到到自己的行军蚁大军,占领天启大陆的情景了。
不过目前的普通行军蚁属性还比较低,只能盯上同级,或是低等级的目标。
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发育。
统御召唤这个技能,说白了就是召唤次级精英怪,也就是普通蚁后的。
目前的母源蚁后的精神力,足够召唤出两只普通的蚁后。
然后下一级的行军蚁数量大增,刷怪积累自由属性点的速度提高。
后面的又会增加普通蚁后的数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