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74章
沉重的数字压在每个人心头。
下午,楚骁带着一队边军和部分救灾物资赶到了。看到眼前的景象,也是面色凝重。
“上游一处小山塘受不住雨,垮了,引发了山洪。”楚骁带来了探查消息,“暂时没有后续风险了。”
他看着季如歌布满血丝的眼睛和泥泞不堪的样子,递过一个水囊:“你没事吧?”
季如歌接过水囊,喝了一口,摇摇头:“死不了。”
她看着正在清理淤泥、搭建临时住所的人群,沉默了一会儿,开口道:“旧河堤不行。要重修。不是修补,是彻底重建。加高,加固,关键地段用石料。”
楚骁皱眉:“这工程太大,耗费……”
“必须修。”季如歌打断他,语气斩钉截铁,“这次运气好,只是洼地和少数村子。下次再涨水,可能冲的就是万福村,是工坊,是粮仓。”
她转过头,看着楚骁:“人,我有。流民劳力多得是。粮食和工具,边军能支援多少?”
楚骁看着她眼中不容置疑的决心,知道劝不动,叹了口气:“我尽力筹措。但朝廷那边……”
“朝廷?这里是什么地方,你还指望朝廷?”季如歌直接冷笑,讥讽的看向楚校尉。
楚校尉一噎,随后垂头深深探口气。
是了,这地方早就被朝廷遗弃了。
如今北境风头又盛,京城那边巴不得北境出事了呢。
现在北境遭遇洪水,对京城那边来说,无疑就是天大的好消息。
帮忙,呵呵,不要落井下石就好。
想到这里,楚校尉又是深深探口气。
一种身处在朝廷的悲哀。
朝廷的不作为,这样的朝廷还能坚持多久?
季如歌可不知道楚校尉此时是什么心情。
她手指放在桌上轻敲,对着楚校尉说:“你与几位校尉商量一下,除去固定的人留守之外,全都加入这次救灾中,轮班来。”
楚校尉听后,点了点头。
“这个办法也可以,稍后我就安排下去。”
季如歌点头,接着又说:“稍后我再发布消息,让附近的百姓都加入进来。北境是大家的,百姓们都要参与进来保护。不然,北境不复存在,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楚校尉浑身一震,紧接着点头:“是,你说的及是,就按你说的做。”
洪水退去后的第三天,淤泥还没清理干净,空气里弥漫着水腥和腐烂物的气味。
季如歌站在村公所前临时搭起的高台上,下面黑压压站满了人。不只是万福村的,还有下游受灾各村能走动的男人,以及大量无处可去、等着派活的流民。他们脸上带着灾后的惶恐、疲惫,还有一丝麻木。
“旧河堤扛不住大水,垮了。”季如歌的声音透过简陋的铁皮喇叭传出去,不高,但压过了下面的窃窃私语,“淹了地,冲了屋,死了人。”
人群沉默着,许多人都红了眼圈,或低下头。
“光哭没用,光等赈济也没用。”季如歌继续道,语气冷硬,“要想以后不被淹,就得修一条新的,结实的河堤。”
下面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修河堤?这可是天大的工程!要多少人?多少粮?
“新河堤,从这里,”她指向黑石坳方向,“到下游二百里外,全部加高加固,关键弯道和薄弱处,用石头砌水泥浇筑。我要弄一个百年都不会冲垮的河堤!”
人群的骚动更大了。二百里!这得干到猴年马月?
“工程大,我知道。”季如歌的声音没有起伏,“但必须干。从明天起,所有十六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人,除非残疾重病,全部编入修河队。各村按丁口出人,流民点按户出人。”
(
下午,楚骁带着一队边军和部分救灾物资赶到了。看到眼前的景象,也是面色凝重。
“上游一处小山塘受不住雨,垮了,引发了山洪。”楚骁带来了探查消息,“暂时没有后续风险了。”
他看着季如歌布满血丝的眼睛和泥泞不堪的样子,递过一个水囊:“你没事吧?”
季如歌接过水囊,喝了一口,摇摇头:“死不了。”
她看着正在清理淤泥、搭建临时住所的人群,沉默了一会儿,开口道:“旧河堤不行。要重修。不是修补,是彻底重建。加高,加固,关键地段用石料。”
楚骁皱眉:“这工程太大,耗费……”
“必须修。”季如歌打断他,语气斩钉截铁,“这次运气好,只是洼地和少数村子。下次再涨水,可能冲的就是万福村,是工坊,是粮仓。”
她转过头,看着楚骁:“人,我有。流民劳力多得是。粮食和工具,边军能支援多少?”
楚骁看着她眼中不容置疑的决心,知道劝不动,叹了口气:“我尽力筹措。但朝廷那边……”
“朝廷?这里是什么地方,你还指望朝廷?”季如歌直接冷笑,讥讽的看向楚校尉。
楚校尉一噎,随后垂头深深探口气。
是了,这地方早就被朝廷遗弃了。
如今北境风头又盛,京城那边巴不得北境出事了呢。
现在北境遭遇洪水,对京城那边来说,无疑就是天大的好消息。
帮忙,呵呵,不要落井下石就好。
想到这里,楚校尉又是深深探口气。
一种身处在朝廷的悲哀。
朝廷的不作为,这样的朝廷还能坚持多久?
季如歌可不知道楚校尉此时是什么心情。
她手指放在桌上轻敲,对着楚校尉说:“你与几位校尉商量一下,除去固定的人留守之外,全都加入这次救灾中,轮班来。”
楚校尉听后,点了点头。
“这个办法也可以,稍后我就安排下去。”
季如歌点头,接着又说:“稍后我再发布消息,让附近的百姓都加入进来。北境是大家的,百姓们都要参与进来保护。不然,北境不复存在,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楚校尉浑身一震,紧接着点头:“是,你说的及是,就按你说的做。”
洪水退去后的第三天,淤泥还没清理干净,空气里弥漫着水腥和腐烂物的气味。
季如歌站在村公所前临时搭起的高台上,下面黑压压站满了人。不只是万福村的,还有下游受灾各村能走动的男人,以及大量无处可去、等着派活的流民。他们脸上带着灾后的惶恐、疲惫,还有一丝麻木。
“旧河堤扛不住大水,垮了。”季如歌的声音透过简陋的铁皮喇叭传出去,不高,但压过了下面的窃窃私语,“淹了地,冲了屋,死了人。”
人群沉默着,许多人都红了眼圈,或低下头。
“光哭没用,光等赈济也没用。”季如歌继续道,语气冷硬,“要想以后不被淹,就得修一条新的,结实的河堤。”
下面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修河堤?这可是天大的工程!要多少人?多少粮?
“新河堤,从这里,”她指向黑石坳方向,“到下游二百里外,全部加高加固,关键弯道和薄弱处,用石头砌水泥浇筑。我要弄一个百年都不会冲垮的河堤!”
人群的骚动更大了。二百里!这得干到猴年马月?
“工程大,我知道。”季如歌的声音没有起伏,“但必须干。从明天起,所有十六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人,除非残疾重病,全部编入修河队。各村按丁口出人,流民点按户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