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67章
他指着账册上的数字:“您看,光是熬米汤的细粮,每天就要下去半袋。还有治疳积的草药、防冻疮的膏脂……流民里送来的孩子,大多先天不足,病恹恹的,十个里头有七八个都得用药吊着命。孙婆子那边天天来要钱抓药。”
季如歌看着那不断增加的支出数字,没说话。
紧接着,负责管理流民安置点的民兵队长也来了,脸色为难。“村长,育婴堂是好,但……但有些人动了歪心思。这两天查出来好几起,明明家里还过得去,生了女娃不想养,也谎称养不起,想往育婴堂送。还有更混账的,把自己家三四岁的丫头直接扔育婴堂门口,说是捡的,不要了!”
季如歌的手指在桌面上敲了敲。
下午,孙婆子亲自找来了,身上还带着一股奶味和药味,眼圈发黑,显然累得不轻。“村长,屋子不够用了。孩子比预想的多,病的哭的闹的,挤在一起,容易传染。乳母也不够,好几个婆娘奶水不足,孩子饿得直哭。最要紧的是药,库里治小儿疳积腹泻的药材快见底了,新采买的还没到。昨天……昨天又没了一个,才刚满月……”孙婆子声音有些哽咽。
季如歌听完,沉默了片刻。“知道了。”她说,“你先回去,照看好孩子。东西和人,我想办法。”
孙婆子叹了口气,忧心忡忡地走了。
季如歌站起身,走到墙边那幅巨大的北境地图前。目光扫过万福村,扫过周边标注的各个村落和流民点,最后落在更远处代表山林和荒地的区域。
光靠节流和现有的产出,显然不够。必须开源。
她转身,对文书道:“把各村村长、里正,还有工坊的管事,都叫来。立刻。”
不到一个时辰,人能到的都到了,挤满了村公所。众人都听说了育婴堂的耗费和困难,脸色各异,有的担忧,有的事不关己,甚至还有人觉得季如歌是多管闲事自找麻烦。
季如歌没有废话,直接指向地图。“粮食不够,银钱不够,药材不够。”她开门见山,“育婴堂要维持下去,光靠库里的积蓄不行。从今天起,各村,按丁口和人头,加征‘婴捐’。每户每月,根据家境,出粮一升至三升,或等价布匹、药材、银钱。富户多出,贫户少出,赤贫者可免。账目公开,全部用于育婴堂开支。”
下面顿时一阵骚动。加征?虽然名目是为了孩子,但平白要多出东西,总有人不情愿。
一个家境颇丰的村长嘟囔道:“季村长,这……自家孩子都未必吃得饱……”
季如歌目光扫过去:“你的村子,去年靠着北境的糖和毛呢,多赚了多少?需要我帮你算算?”
那村长立刻低下头,不敢再说。
“不愿意出婴捐的,可以。”季如歌声音冷了下来,“以后北境的货,糖、毛呢、铁器,一律不再批给该村商户。各村自己掂量。”
这话一出,所有村长里正都变了脸色。北境的货现在就是财神爷,谁敢得罪?当下再没人敢有异议。
“第二,”季如歌继续道,“流民劳力,除了建坊垦荒,组织一支采药队。由孙婆子带队,进山采集常用草药。所得药材,优先供应育婴堂和村中病患,多余部分可出售换钱。”
“第三,育婴堂不能只进不出。健康的孩子,养到一岁左右,若有可靠人家愿意收养,经过核查,可办理手续领养。收养家庭,减免部分赋税。”
“第四,”她看向工坊的几位管事,“织坊和成衣坊,分出些简单的活计,比如糊火柴盒、缝补麻袋,让安置点里那些手脚还算利落的老人和半大孩子做。按件计工分,工分可换粮换布。多少能贴补一点家用,也省得他们闲着生事,或者光想着丢孩子。”
(
季如歌看着那不断增加的支出数字,没说话。
紧接着,负责管理流民安置点的民兵队长也来了,脸色为难。“村长,育婴堂是好,但……但有些人动了歪心思。这两天查出来好几起,明明家里还过得去,生了女娃不想养,也谎称养不起,想往育婴堂送。还有更混账的,把自己家三四岁的丫头直接扔育婴堂门口,说是捡的,不要了!”
季如歌的手指在桌面上敲了敲。
下午,孙婆子亲自找来了,身上还带着一股奶味和药味,眼圈发黑,显然累得不轻。“村长,屋子不够用了。孩子比预想的多,病的哭的闹的,挤在一起,容易传染。乳母也不够,好几个婆娘奶水不足,孩子饿得直哭。最要紧的是药,库里治小儿疳积腹泻的药材快见底了,新采买的还没到。昨天……昨天又没了一个,才刚满月……”孙婆子声音有些哽咽。
季如歌听完,沉默了片刻。“知道了。”她说,“你先回去,照看好孩子。东西和人,我想办法。”
孙婆子叹了口气,忧心忡忡地走了。
季如歌站起身,走到墙边那幅巨大的北境地图前。目光扫过万福村,扫过周边标注的各个村落和流民点,最后落在更远处代表山林和荒地的区域。
光靠节流和现有的产出,显然不够。必须开源。
她转身,对文书道:“把各村村长、里正,还有工坊的管事,都叫来。立刻。”
不到一个时辰,人能到的都到了,挤满了村公所。众人都听说了育婴堂的耗费和困难,脸色各异,有的担忧,有的事不关己,甚至还有人觉得季如歌是多管闲事自找麻烦。
季如歌没有废话,直接指向地图。“粮食不够,银钱不够,药材不够。”她开门见山,“育婴堂要维持下去,光靠库里的积蓄不行。从今天起,各村,按丁口和人头,加征‘婴捐’。每户每月,根据家境,出粮一升至三升,或等价布匹、药材、银钱。富户多出,贫户少出,赤贫者可免。账目公开,全部用于育婴堂开支。”
下面顿时一阵骚动。加征?虽然名目是为了孩子,但平白要多出东西,总有人不情愿。
一个家境颇丰的村长嘟囔道:“季村长,这……自家孩子都未必吃得饱……”
季如歌目光扫过去:“你的村子,去年靠着北境的糖和毛呢,多赚了多少?需要我帮你算算?”
那村长立刻低下头,不敢再说。
“不愿意出婴捐的,可以。”季如歌声音冷了下来,“以后北境的货,糖、毛呢、铁器,一律不再批给该村商户。各村自己掂量。”
这话一出,所有村长里正都变了脸色。北境的货现在就是财神爷,谁敢得罪?当下再没人敢有异议。
“第二,”季如歌继续道,“流民劳力,除了建坊垦荒,组织一支采药队。由孙婆子带队,进山采集常用草药。所得药材,优先供应育婴堂和村中病患,多余部分可出售换钱。”
“第三,育婴堂不能只进不出。健康的孩子,养到一岁左右,若有可靠人家愿意收养,经过核查,可办理手续领养。收养家庭,减免部分赋税。”
“第四,”她看向工坊的几位管事,“织坊和成衣坊,分出些简单的活计,比如糊火柴盒、缝补麻袋,让安置点里那些手脚还算利落的老人和半大孩子做。按件计工分,工分可换粮换布。多少能贴补一点家用,也省得他们闲着生事,或者光想着丢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