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争议最大的芯片,我国1956年就开始规划,比日本还要早两年。



1958年中科院拉出第一根硅晶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60年,燕京成立半导体研究所,全世界不超过七个。



甚至于,早在1973年国内就制造出第一台台式电脑,硬件完全自己制造,差距缩小到3年。



到1976年中国开始小批量生产,虽然美国是已经开始大批量生产,但中美差距进一步缩小。



再看集成电路的生产,很多人可能认为六七十年代没有电脑芯片,事实恰恰相反,中国电脑和芯片技术非常强,紧跟美国之后,超过日本和亚洲四小龙。



赵克东给他的资料写的明明白白,1968年,国内集成电路产量达到了8万块,1975年增长到579万块,是1968年的72.38倍。



还有光刻机,在60年代,国内竟然就开始布局研发光刻机,而荷兰光刻机生产巨头ASML尚未成立。



去年,清北大学更是成功研制出了第四代分光刻精度达到3微米,接近国际主流水平的光刻机。



但为什么到了后世,国内什么技术都落后于美国日本,甚至还被对方卡脖子呢?



原因就在于,整个八十年代,国内彻底放弃了电子工业的发展。



认为别人的就是好的。



认为经济实力支撑不起整个电子工业的发展。



认为过早和美国竞争,会引来对方的打压。



可一步差,步步差。



导致20年技术积累全部付诸东流。



到了九十年代的时候,曾经国内电子前三大厂武汉无线电三厂甚至沦落到破产改制的地步。



技术人员都不得不去卖副食品。



这些都是前车之鉴。



邵维鼎闭目想着,不可否认发展硬件比发展软件要难上许多,成本也要远高出软件的投资。



毕竟软件行业,只需要一台电脑,以及你的奇思妙想,解决用户需求就能赚到大钱。



可硬件是需要市场,需要完备的产业链,有用户的需求才可能做的好的。



“造不如买”与其说是一种时代潮流,倒不如说是市场的选择。



国人在八九十年代天然的觉得外国货就比国产货强。



哪怕是用了一些外国零件,都能被商家拿来作为噱头。



所以,要想有所发展。



就不能忽视掉这一点。



所以,在国内投资再多钱去发展硬件还真不行。



还得在港岛贴个牌子。



并且创造出市场需求出来。



而这个市场需求……



正想着,门外嘈杂的声音突然大了起来。



“怎么回事?”



邵维鼎皱了皱眉,问了一声。



刘云石立刻站了出来,“少爷我出去看看,阿三,阿四你们看好少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重生港岛,家大业大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此间人雄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此间人雄并收藏重生港岛,家大业大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