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知礼节。’农桑乃国之根基,此千古不易之理。”



“然商者,通四方之货,调天下之需。农夫之粟,赖商贾运于市;工匠之器,赖商贾鬻于民。”



“无商,则农困于谷贱,工滞于器积,民匮于所需。昔秦法抑商,商贾匿迹,财货不通,民愈困而国愈弱。”



“故学生以为,重农为根,通商为脉。善治国者,当如调理气血,使其畅通无阻。”



“立平准以抑兼并,设市官以通有无,使商贾得其利而民受其惠,则国用自足,民力自阜!”



贾谊的论述,既有对传统“农本”的深刻理解,又跳出了“抑商”的窠臼,将商业视为国家经济血脉,提出了具体的“通商惠工”之策,其见识之新颖、论述之严密、格局之开阔,远超同侪!



刘盈抚掌大笑,声震殿宇:“好!好一个‘通商为脉’!好一个‘使商贾得其利而民受其惠’!贾谊,汝之才,如锥处囊中,其末立见!观汝之策,有经天纬地之识,更有济世安民之实!此番殿试,汝当为魁首!”



“陛下圣明!”



陈平、萧禄等人亦纷纷点头,对贾谊的才华与刘盈的眼光心服口服。



十八岁的状元魁首,将来势必会被皇帝重用!



——



放榜之日,长安城万人空巷。



巨大的金榜张贴于宫墙之外,贾谊之名高居榜首!



紧随其后的,有来自燕赵之地、以一篇《论北疆屯田与民防结合疏》打动考官的寒门士子孙定方。



有来自吴越水乡、以《论江南水利疏浚与漕运改良策》展现才华的农家子弟沈文秀。



更有齐鲁、三辅等地的饱学之士。



金榜之下,欢呼声、哭泣声、惊叹声交织一片。



有白发老翁看着孙儿名字,老泪纵横:“中了!中了!我老孙家,终于出了个读书人了!”



有布衣寒士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寒窗十年,终不负此心!陛下开科取士,真乃我辈再生父母!”



燕赵、吴越的士子们更是激动难抑:“陛下分卷,恩同再造!若非北卷、南卷,我等焉能登此金榜?”



长安城的百姓也津津乐道:“听说了吗?状元郎才十八岁!”



“那个孙定方,听说家里是种地的!”



“沈文秀,他爹是修河堤的!啧啧,真给咱老百姓长脸!”



贾谊、孙定方、沈文秀等新科进士,身披红绸,跨马游街。



所过之处,百姓夹道欢呼,鲜花如雨。



这前所未有的盛况,不仅是对个人功名的庆贺,更是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一科举梦想成真的集体狂欢!



无数乡野孩童,听着金榜题名的故事,眼中燃起了读书的希望之火;无数农家小院,开始传出稚嫩的读书声。



刘盈的名字,与“科举”、“公平”、“希望”紧紧联系在一起,被天下寒士和百姓发自内心地称颂。



只是随着第一次科举的完美举办,刘盈却并未让年轻的皇帝志得意满。



宣室殿内,刘盈召集心腹重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家父汉高祖,吾乃败家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老刑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老刑并收藏家父汉高祖,吾乃败家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