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朝,西南,安顺城。



正在各个地方巡视的张恪,接到老师周勃急召自己回城的信息后,便带着周薇等人赶了回来。



自与叛军达成和解、招安对方后,新上任的安顺城城主周勃便一直在努力的恢复着安顺城及周边地区的民生、秩序、生产。对周勃来说,这些事情都是驾轻就熟的。老实说,要不是老天爷不给力,至今都还不愿意普降甘霖,周勃是很有信心让安顺城甚至是整个西南地区快速地恢复正常生活的。毕竟混乱了这么久,大部分百姓也是这么盼望着的。哪怕是生活依然艰苦一点,但只要上面有官府愿意管着,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只要有着这么一点儿盼头,他们也愿意忍一忍,以待将来的。而因为老师的存在,张恪便不需要亲自去操持这些事情。而是带着周薇、杜若等出去仔细的体察民情,对整个受灾区域进行一次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看看怎么样,在此后的灾后重建、民生发展等方面,更扎实的做工作,找一找更好的出路。



经过这一番走访、调查,张恪倒是认识到了,西南地区相比起人朝的大部分地区,的确还真的是相对贫穷和落后许多的。这里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别说发展经济了,能有个温饱已经算得上是好的年景了。本来,随着玉米的引进种植,大部分人倒是不用再饿肚子了。谁知道,才刚刚过了两年吃上饱饭的好日子,就又遇上连年大旱了。唉,这日子过得,实在是折腾啊。



张恪也知道,天灾或者自然环境不佳,这是很难有什么好办法的。但,难道要就此躺平?终究还是有些不甘心的,张恪还是想着再去找找别的出路,尽力去改善一下这个地方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的。只不过,这地方除了山多之外,还真的没有其它可见的资源,可供发展了。但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看来,只能在这些山上想想办法了。



西南地区百分之八十以上为山地和丘陵,土层较薄,肥力较低;耕地分散,坡地多;保水保肥能力差;土壤类型多样,区域性差异明显。这样的地质条件,若是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加持,那还真不是事儿。通过推广良种、良技、良机、良法,并运用机械化、标准化手段去改造,让原本不利的耕作条件,系统性融合现代农业技术,完全可以走一条具有山地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的。可是,如今显然是没有这些东西的。



种植传统农作物,显然在目前的条件下,并不是最优的选项。哪怕是种出粮食来了,也很难在经济上产生太大的效益,对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不会有什么太多的帮助。再加上交通不便,辛辛苦苦种出的粮食,累死累活的运出去,若卖不上好价钱,甚至最终都只能赔本赚吆喝,实在是不划算。



既然传统农作物效率低下,那是不是可以改种一些高附加值的东西呢?例如:草药、菌菇、茶树、花卉;或者发展一些养殖业,例如:羊、鸡、鸭、竹鼠、蜜蜂等等。张恪借鉴了后世中国在这方面的一些理念和探索。打算引导和鼓励西南地区的民众,转向发展“林下经济”。其核心在于“不砍树,也致富”的生态保护及可持续性发展观。



既然生活在这儿,若是不愿意离开故土,那便只能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遇山开山,遇水架桥,主动、努力的去改善自己的生存空间。人族不就是这样子从那种茹毛饮血的环境中,一步一步的走到现在的吗?虽然,各个地方的环境、条件不同,但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只要努力的去改变,曾经的不毛之地,未必不能在将来变成山花烂漫之地的,曾经的天堑也终有一天会变成坦途。



张恪一边考察着民情,一边规划着西南地区未来的发展蓝图。得益于另一世时,丰富的实践及接触过的海量资讯,他倒是总能找到具有可行性的、令人拍案叫绝的发展线路。这当然是因为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小族长的奋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清河小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清河小子并收藏小族长的奋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