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并不难。不过,火器营出了这么大的纰漏,作为副主管,难道真能一推二五六,完全逃得掉追责?想来,此事一摊开,他即便是不死,也必定要打道回府了,同时,他的政治生涯也就宣告结束了。
赵无极显然是没办法接受这个结局的。刚刚,宁王殿下说,他已经没有耐心了。其实,对赵无极而言,他也同样没有耐心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谁受得了啊,尤其自己做的那些不法之事,任何一件摊开来,都足以让他坠落深渊,再难翻身。他,已经没有时间再慢慢谋划了啊!再拖沓下去,自己的下场,怕是会凄凉无比的。如此的话,唯有行险一搏了。赵无极深呼吸了一下,眼神坚定起来。而一场惊天的巨变,也即将要在京城上演了。
两日后,酉时。
陈庆之带着自己的亲卫队,赶在宵禁前,从城外军营回城。虽然他是兵马大元帅,但陈庆之一向以身作则,从不去带头破坏宵禁的规定。有时候,实在是赶不回来了,陈庆之便直接住在城外的军营了,而不是使用特权,找一个例如紧急军务之类的借口进城,哪怕这对他来说,易如反掌。也正是因为以陈庆之为首的大佬们在这一点上的坚持,京城在施行宵禁这方面,一直以来都是最为彻底的。事实上,虽然人朝成规模的城池,大多都施行宵禁,但许多地方在执行上却并没能做到令行禁止的程度的。一些地方上的特权人士,时有违规之举。只不过,天高皇帝远的,也实在没办法深究罢了!
元帅府邸坐落在西城靠北的地方,离驻扎在北城门外的军营不远。之所以选择在这里,而不像其他的高官住在内城,主要陈庆之觉得这样子方便他来往于军营和元帅府。而且,陈庆之习惯骑马,不喜坐马车,这样子的话,自然还是住在外城方便一点的。毕竟在内城中,同僚都坐马车,就他自己常常策马狂奔,会显得过于异类了。尽管可能没有什么人会不识相地出来说三道四的,但陈庆之还是不想在这些事情上,落人口舌,引人非议。
陈庆之几乎每日奔波于朝堂、元帅府、城外军营,也算是三点一线。反而是他在内城的家宅,甚少回去,有的时候甚至十天半个月的都不曾回一趟家。他家中只有一个老妻,几个仆从,两个儿子早已成年,都在地方上任职,也不在京城。陈庆之在为国尽忠上,无可挑剔,但在照顾家人上,显然是不那么尽心的。他自己倒也知道对于家人,他是有所亏欠的,只是既然担着这份重责了,也只能舍小家顾大家了。今日,也是因为家中一个老仆忽然跑去城外军营传讯,说夫人身体抱恙,他这才赶回来的。这几日,陈庆之其实很忙,若非夫人有事儿,他大抵是不准备回城的。
前天,张恪除了向朝廷发来一份捷报外,其实还给他私发了一封秘信。内容是关于李原,居然获得了大量火器的事情。看到这封信后,陈庆之自然是非常震惊的:远在千里之外的叛军,竟然拥有火器,别说量很大了,哪怕是少量的火器,也是令人头皮发麻的。这种战略性的武器,怎么可能流出去,而且还落到了数千里外的叛军手上的?要知道,哪怕是为了对付叛军,自己亲自出面去帮张恪讨要火器,都还大费周章的。火器营,绝对有问题!陈庆之第一时间便意识到到了这一点。是汪直,还是赵无极?又或者还有更高层次的人涉入其中?火器的危险性不言而喻,所有接触过的人都知道这一点。这也是当初哪怕是唐龙宗师,因为皇帝的不信任,而深感不满,但作为老朋友的周衍、陈庆之等人却都极力劝说唐龙将其上交给皇帝的原因。因为若他们站在皇帝的角度看的话,他们也不得不承认,皇帝这么做,虽然不近人情,但却情有可原。然而如今,火器不仅流出去了,而且还直接流向了千里之外的叛军手上,委实令人震惊。
兹事体大,陈庆之并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而是准备自己先调查一番再说。到了元帅府门口,忧心忡忡的陈庆之没有进去,而是吩
赵无极显然是没办法接受这个结局的。刚刚,宁王殿下说,他已经没有耐心了。其实,对赵无极而言,他也同样没有耐心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谁受得了啊,尤其自己做的那些不法之事,任何一件摊开来,都足以让他坠落深渊,再难翻身。他,已经没有时间再慢慢谋划了啊!再拖沓下去,自己的下场,怕是会凄凉无比的。如此的话,唯有行险一搏了。赵无极深呼吸了一下,眼神坚定起来。而一场惊天的巨变,也即将要在京城上演了。
两日后,酉时。
陈庆之带着自己的亲卫队,赶在宵禁前,从城外军营回城。虽然他是兵马大元帅,但陈庆之一向以身作则,从不去带头破坏宵禁的规定。有时候,实在是赶不回来了,陈庆之便直接住在城外的军营了,而不是使用特权,找一个例如紧急军务之类的借口进城,哪怕这对他来说,易如反掌。也正是因为以陈庆之为首的大佬们在这一点上的坚持,京城在施行宵禁这方面,一直以来都是最为彻底的。事实上,虽然人朝成规模的城池,大多都施行宵禁,但许多地方在执行上却并没能做到令行禁止的程度的。一些地方上的特权人士,时有违规之举。只不过,天高皇帝远的,也实在没办法深究罢了!
元帅府邸坐落在西城靠北的地方,离驻扎在北城门外的军营不远。之所以选择在这里,而不像其他的高官住在内城,主要陈庆之觉得这样子方便他来往于军营和元帅府。而且,陈庆之习惯骑马,不喜坐马车,这样子的话,自然还是住在外城方便一点的。毕竟在内城中,同僚都坐马车,就他自己常常策马狂奔,会显得过于异类了。尽管可能没有什么人会不识相地出来说三道四的,但陈庆之还是不想在这些事情上,落人口舌,引人非议。
陈庆之几乎每日奔波于朝堂、元帅府、城外军营,也算是三点一线。反而是他在内城的家宅,甚少回去,有的时候甚至十天半个月的都不曾回一趟家。他家中只有一个老妻,几个仆从,两个儿子早已成年,都在地方上任职,也不在京城。陈庆之在为国尽忠上,无可挑剔,但在照顾家人上,显然是不那么尽心的。他自己倒也知道对于家人,他是有所亏欠的,只是既然担着这份重责了,也只能舍小家顾大家了。今日,也是因为家中一个老仆忽然跑去城外军营传讯,说夫人身体抱恙,他这才赶回来的。这几日,陈庆之其实很忙,若非夫人有事儿,他大抵是不准备回城的。
前天,张恪除了向朝廷发来一份捷报外,其实还给他私发了一封秘信。内容是关于李原,居然获得了大量火器的事情。看到这封信后,陈庆之自然是非常震惊的:远在千里之外的叛军,竟然拥有火器,别说量很大了,哪怕是少量的火器,也是令人头皮发麻的。这种战略性的武器,怎么可能流出去,而且还落到了数千里外的叛军手上的?要知道,哪怕是为了对付叛军,自己亲自出面去帮张恪讨要火器,都还大费周章的。火器营,绝对有问题!陈庆之第一时间便意识到到了这一点。是汪直,还是赵无极?又或者还有更高层次的人涉入其中?火器的危险性不言而喻,所有接触过的人都知道这一点。这也是当初哪怕是唐龙宗师,因为皇帝的不信任,而深感不满,但作为老朋友的周衍、陈庆之等人却都极力劝说唐龙将其上交给皇帝的原因。因为若他们站在皇帝的角度看的话,他们也不得不承认,皇帝这么做,虽然不近人情,但却情有可原。然而如今,火器不仅流出去了,而且还直接流向了千里之外的叛军手上,委实令人震惊。
兹事体大,陈庆之并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而是准备自己先调查一番再说。到了元帅府门口,忧心忡忡的陈庆之没有进去,而是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