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的话,陈庆之只能按照最初的设想,自己揽下这份差事了。总之,此事是绝对不能随便交给别人的,否则后果堪虞。



就在陈庆之犹豫着要不要主动请缨时,“叮铃铃”声传来,大家知道这是公主殿下有令旨要示下了,乾阳殿内顿时安静了下来。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来,虽然升平公主监国理政的时间不算太长,但却已经建立起一定的威信了。文武百官对于她的意见,也有了某种程度的重视。



汪直驾轻就熟的走进帘幕后面,果不其然,当他返身出来时,手上捧着一张纸。百官们屏息以待中,只听得汪直“咳咳”了两声后,朗声道:“西南之事,不只是要平定叛乱的问题,若是那么简单的话,随便找个武将去大杀一通就好了,何必争论不休了?此行更重要的乃是善后之事。西南地区的百姓,已然经历了两年天灾,生活困窘,这也是流民叛乱的主要原因。如今他们还要再经历乒荒马乱,当地的生产生活秩序必然会遭到极大的破坏。所以,派往西南的官员,更重要的任务,实则是帮助当地百姓尽快地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



汪直读到这里,又返身进帘幕后换了张纸,再走出来继续念道:“你们说张恪没有处置这种事儿的经验,这一点并没有错。可是若本宫没有记错的话,本朝上一次发生这样的事情,还是“陇右民变”吧?算起来,距离现在也有四十七年了吧?那个时候,父皇还尚处东宫,不曾亲政。连父皇都没有相关经验,如此说来,诸公之中,又有哪一位有处置这种事儿的经验呢?”



陈庆之闻言一乐:嘿嘿,可说呢!四十七年前,你们这帮家伙都还不知道在哪个犄角旮旯窝着了,有个屁的经验啊?咳咳,不过,说起来,那个时候我好像也只是刚入军中的一个小兵吧?唔,扯远了!不过,公主殿下可真聪明,一下子就说到点子上了。这下子,这帮人还好意思一直拿这个说事儿吗?



“既然都没有经验,那就看能力。西南地区,如今民生凋敝,再经此民乱后,更是状况堪虞。所以,派去的官员,首要之责,便是为当地多达数百万的民众,重建生产生活秩序。说白了就是要保障他们基本的生活需求,帮助他们重新把饭碗端好端牢了。而自张恪入朝以来,便相继开设了市舶司衙门、建立了互市市场、引进了玉米种子。只此三件事,便让无数百姓受惠良多。单讲市舶司衙门,如今每年为国家贡献多少赋税,惠及多少民众,本宫在此就不再赘言了,诸公想必心中有数。在这件事情上,若是有谁自认为做得比张恪好的,那就当廷提出来,由满朝文武来公断吧!”



陈庆之暗道一声:“漂亮。”果不其然,百官一听说要和张恪比这个,顿时都缩了回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其中最大的福祉,说到底其实就是民生。何谓民生?最基本的便是百姓对于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的需求。如今西南地区有数百万灾民,要让这么多人重新过上正常生活,这可不容易。再加上流民之乱,可以说是雪上加霜了。这个时候,任何人去到那里,都必须要面临巨大的考验的。原本出言反对的官员,这个时候自然也就蔫了,因为谁都知道这里面是一个多么大的坑,没点本事的话,轻易还是不要踩进去的好。



陈庆之下意识的看了眼宁王。照道理,宁王是希望他去西南的,如此的话,自然应该反对张恪的任命的。不过,看起来宁王倒是老神在在的样子,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钦差固然是个极为荣耀的职务,但也要看具体领的是什么样的差事儿的。许多官员一想到西南目前的局势,便望而生畏了。这事儿做好了,当然是大功一件,可以累积不小的政治资本。然而,这道题太难了,不是谁都敢下手去解的。若真的接下这份差事,更有可能会吃力不讨好,葬送自己的前途的。既然没有把握,那当然便只能闭嘴了。张恪想去,那便让他去好了,咱不和他争了,这样的好机会,还是留给年轻人吧。作为前辈,还是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小族长的奋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清河小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清河小子并收藏小族长的奋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