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67章
这条金阶,如由道则所铸,每一步都铭刻有符文流转,浩瀚天音在耳边低语,似万经齐鸣。
东叔闲静静站在那圣光之下,长吐一口浊气,感受着经脉中依旧翻涌不息的才气与源力。
他的目光凝望那金阶,心神却落回刚才的四圣问道之中。那四问,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天地间最根本的四道之本。
那一刀,是横贯天地的正义之刃!
关羽为忠义之圣者,所问者,不仅是对“忠义”的理解,更是对“心中之信”的拷问。
若生于乱世,兄弟义、宗门恩、家国情、苍生命,何为轻?何为重? 一人之忠,能否承万千生命之托?
东叔闲心中浮现的不止是刀意,更是父母之恩、师门之谕、同道之情,正是这些,让他在那一刀压下之际,仍敢直视问心,“忠非盲从,义非屠戮。”
忠义,不是为一人赴死,而是为心中那道不能折的“信”而活!
曾子的问,是在剖解人性之根——孝悌忠信。
他以天秤问心,是以“至亲之情”与“家国之义”相对冲突。
若父亲误入歧途,是否为孝而隐瞒?若君主行邪,是否为忠而赴死?
这是“道德”与“是非”的冲突,是人世间最难的抉择。
东叔闲的回答是:“不违本心,不辱血脉。”
不是盲顺,而是知孝之本、明义之界!
只有在明理之上,行孝才有意义;唯有立德于心,忠诚才有重量。
道士周游不问世俗,而问天地。
天道冷漠,众生沉浮,若你心向光,天为何不给你回应?
若天定万物,人生是否注定无可更改?
这是修者心中最大之恐惧!修行千万载,终究不过天道之一粒尘?
然而东叔闲逆问:“若我心为天,天可逆乎?”
这不是狂妄,而是修儒者最大的自信:“我命由我,非由天!”
“天不仁,我便执笔书天!”
天道无情,人道不灭!这是东叔闲于儒道之中,写下的逆天心志!
普贤所问最为沉静,却最为深远。
“众生皆苦,你为何修?”
是为成仙?为飞升?为万众敬仰?
不,修行从来不是“逃离苦”,而是“承受苦”!
东叔闲面对这问时,沉默最久。
但他的回答,是一句平淡却掷地有声的话:“愿以吾命,点一灯火,为千万寒夜送一寸光明。”
这一刻,他不再是为个人修行,而是为承载文明,为传承信仰,为亿万生灵而行!
那一刻,东叔闲眼眸澄澈如镜。
四圣之问,是拷问,是历炼,是升华。
他从问中走出,亦真正从“少年”蜕变为真正的修儒者。
他心中,有了自己的道。
仙光自天而降,为他铺就登塔之路;
<
东叔闲静静站在那圣光之下,长吐一口浊气,感受着经脉中依旧翻涌不息的才气与源力。
他的目光凝望那金阶,心神却落回刚才的四圣问道之中。那四问,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天地间最根本的四道之本。
那一刀,是横贯天地的正义之刃!
关羽为忠义之圣者,所问者,不仅是对“忠义”的理解,更是对“心中之信”的拷问。
若生于乱世,兄弟义、宗门恩、家国情、苍生命,何为轻?何为重? 一人之忠,能否承万千生命之托?
东叔闲心中浮现的不止是刀意,更是父母之恩、师门之谕、同道之情,正是这些,让他在那一刀压下之际,仍敢直视问心,“忠非盲从,义非屠戮。”
忠义,不是为一人赴死,而是为心中那道不能折的“信”而活!
曾子的问,是在剖解人性之根——孝悌忠信。
他以天秤问心,是以“至亲之情”与“家国之义”相对冲突。
若父亲误入歧途,是否为孝而隐瞒?若君主行邪,是否为忠而赴死?
这是“道德”与“是非”的冲突,是人世间最难的抉择。
东叔闲的回答是:“不违本心,不辱血脉。”
不是盲顺,而是知孝之本、明义之界!
只有在明理之上,行孝才有意义;唯有立德于心,忠诚才有重量。
道士周游不问世俗,而问天地。
天道冷漠,众生沉浮,若你心向光,天为何不给你回应?
若天定万物,人生是否注定无可更改?
这是修者心中最大之恐惧!修行千万载,终究不过天道之一粒尘?
然而东叔闲逆问:“若我心为天,天可逆乎?”
这不是狂妄,而是修儒者最大的自信:“我命由我,非由天!”
“天不仁,我便执笔书天!”
天道无情,人道不灭!这是东叔闲于儒道之中,写下的逆天心志!
普贤所问最为沉静,却最为深远。
“众生皆苦,你为何修?”
是为成仙?为飞升?为万众敬仰?
不,修行从来不是“逃离苦”,而是“承受苦”!
东叔闲面对这问时,沉默最久。
但他的回答,是一句平淡却掷地有声的话:“愿以吾命,点一灯火,为千万寒夜送一寸光明。”
这一刻,他不再是为个人修行,而是为承载文明,为传承信仰,为亿万生灵而行!
那一刻,东叔闲眼眸澄澈如镜。
四圣之问,是拷问,是历炼,是升华。
他从问中走出,亦真正从“少年”蜕变为真正的修儒者。
他心中,有了自己的道。
仙光自天而降,为他铺就登塔之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