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乃科举之巅峰盛事。



此次殿试题目,乃昨日下午,由朱元璋亲自拟定。



题目共三道。



待其落墨定稿,便交由【印卷官】火速付梓印刷。



但凡接触过考卷之人,皆被限制于宫中,如笼中之鸟,甚至不得与他人交谈片语。



殿试当日,半夜才印刷完毕的试卷分发下去。



卷头之上,礼部大印鲜红夺目。



考生的姓名、籍贯、履历、家庭成员等详细信息也一应俱全。



可谓将政审细密地贯穿于每一个环节。



而卷尾处,【印卷官】的姓名与印章清晰可辨。



待收卷之后,还会有【弥封官】,负责糊住考生名字,以保公平公正。



不过,殿试与其他几场考试有所不同。



无需派人誊抄试卷,用的皆是考生自己的笔迹。



卷面要求极高,务必干净美观。



好在,考场还会发放草稿纸。



洪武年间,科举制度尚未完全定型,殿试考什么,全凭朱元璋一人决断。



他行事风格独特,不按套路出牌。



原本应考经义,如今却全然变为策论,且聚焦于时政。



这可让不少考生后背直冒冷汗。



时政范围何其广,那些交通不便、消息闭塞之地,若不是有心关注,人们根本不知外界发生了何事。



故而,欲考科举的书生,不应当两耳不闻窗外事。



不仅要研读经史,还需关注邸报,广结人脉,否则便如蒙眼行路,信息全无。



这也难怪民间会有“寒门无贵子”之说。



单是各种信息差,便将诸多贫寒子弟拒之门外!



朱元璋眯起双眼,静静看着众考生接卷。



他心中不禁泛起一阵感慨。



遥想洪武四年的科举殿试,考生不过四五十人。



如今,竟达四五百人!



今日盛景,恰是多年来他治国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



考生们神情凝重而专注,将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这场关乎命运的考试之中。



这份认真,让朱元璋颇为满意。



国家抡才大典,理当如此庄严肃穆。



大殿内,一片寂静。



许多考生眉头紧锁,苦苦思索,全然忘记了周遭的一切。



朱元璋看了一会儿,便不再过多留意。



两名宫人抬上一张御案,上面堆叠着两摞奏疏。



朱元璋随即埋头批奏疏。



以铁一般的屁股和膀胱,这一坐,便是一个上午。



到了午饭时分,有人将膳食端至御前。



考生们亦是如此。



虽身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

章节目录

穿越后,我带着大明走向昌盛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佚名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佚名并收藏穿越后,我带着大明走向昌盛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