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主意很不错,咱允了!”



洪武十五年,御史台改为都察院,在反贪腐的监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在,是要提早一些改制了。



朱元璋高兴片刻,又黑了脸:



“要监察天下,咱哪有那么多御史?现在有许多官职,还空缺着,只能由他人兼任……”



为什么缺额这么多?



还不是因为老朱的刀太锋利了,牛马来不及长那么快啊。



陆知白叹气说:



“陛下听过南风与北风的故事吗?”



朱元璋摇头。



陆知白大致讲了下。



要让人顺从,温暖南风比凛冽北风更有效。



朱元璋听了,只是默然,望向朱标。



朱标在这方面,比他要强一些。



陆知白并没打算说服朱元璋,他的嘴又没开过光。



他继续讲:



“陛下总觉得人才不足,还是因为科举考的不够精细。



许多儒生,能有宏论便已算优秀,但一到政事具体操作,就傻眼了。”



朱元璋眉头微皱,说:



“不错。今日夏原吉也说到了点子上。一些老儒,包括宋濂,都是空有名声,不过一介文人尔!根本不会干事。”



陆知白道:



“我一直疑惑,一些人会解读经义,就能做官。



但学问做得好,跟为官为政又有什么关系?”



朱元璋叹道:



“所以咱早就停了科举。咱早在想,为啥科举选不出堪用的人呢?



科举之制,改来改去,终究是不行……”



停掉科举,已经是洪武六年的事了。



朱元璋想要道德高、文章写得好,还能处理政务的全才。



陆知白说:



“我有一个想法。一个组织中,其实只有三类人。



第一类是决策层。第二类是执行层,他们负责把决策层做出的决断变成行动。二者之间有一个传达层,负责上传下达。



儿臣以为,朝廷要选的是传达层和执行层,对他们的要求应该更加明确,要尽可能的量化。一甲、二乙之类的评价,仍然很模糊。”



朱标眼睛一亮,记下笔记,说:



“这个说法倒是第一次听!”



朱元璋一时陷入沉思,而后道:



“你果然想要改科举!”



陆知白点头:



“不错,儿臣认为,科举制比举荐制更公平。能否选出合用的人才,关键在于考题的设置,目标决定内容……”



朱元璋认真思索起来。



陆知白却已经困得不行了,说:



“父皇,我实在是困了,改日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穿越后,我带着大明走向昌盛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佚名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佚名并收藏穿越后,我带着大明走向昌盛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