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4章 只求能活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这些人,怕的不是秦军,是秦军不认他们。
他们的身份如今尴尬至极,王廷不信他们,太子不用他们,兵不听他们调,民又指着他们管吃管喝。
他们既没兵权,也无粮权。
一个不小心,就成了谁也不要的“弃地”。
而秦王给的,是唯一一条能活下去的路—只要你还站着,站在秦的规矩里,我就认你一声“边人”。
而认,就代表你是人,不是猪。
你有地盘、有名字、有律法、有保命的可能。
于是原本以为秦王“不会收人”的几位地头,反而争先恐后让出辖地,将地名、图纸、户籍送到香妃手下备案。
甚至还有人主动带着粮账赴秦国边界,求“入境受训”,请求由东风营派人指导边境巡逻。
他们不是归心,是被现实打折打断了骨头。
他们不再想“做王”,他们只想“做活人”。
而在吴地,港封第三日,内乱首起。
西港郡守以“防疫”为名封闭南仓,数日未开,港中百姓哄抢米袋、货栈起火、两名巡港官被杀。
吴王震怒,命水军镇压,未料水军尚未集结,便被本地盐商堵在港道三路。
这些盐商,原本是吴国撑起南部税收的中坚,自知局势难以为继,早就有意投向秦国。
如今官兵来收粮,他们断然不从,直接堵道、焚粮、投井,把一整个粮库毁掉,只留空地,扬言“秦王不给我吃的,吴王也别想从我这拿一粒米!”
这话传进秦王府,只用了两日。
赵应天立刻上表:“南港盐商已有明投意向,请主上定策!”
秦浩看完未语,只示意张青松开封三道港线,遣三十人混入商帮之中,代为整编税账、补写户录,并秘密派东风营退役将三人随行入寨,外称“安民书吏”,实为“秦王观察员”。
他们不执法、不下令、不露兵器,只做一件事—在盐商之间传一句话。
“秦王知你难!”
“愿你活着!”
就这么一句。
三日之后,南港七处商号同时贴出新规,不再接受吴廷旧币,不再使用吴国律章,所有来往货单改用“秦式九分税”,签章亦由秦方提供的纸版代写,盖印不再用盐商公章,而是刻印“秦边过户”四字,底下只留年号、无官号。
这意味着,吴国南港的整个中层经济结构,已经倒向秦国。
而吴王甚至还没意识到。
他仍旧试图压住事态,在王都召集各郡郡守开会,意图重建“港道管理司”,派官员以“赈灾”、“平疫”为名重返港口。
可他没想明白,他现在再派人去,不是赈灾,是送人头。
因为港中人早已认秦不认吴,他若强派人下去,便是逼他们杀官;不派人,便是放弃统治。
这个局面,不是秦王一步步打下来的,是吴王一步步退出来的。
你既然不想当王,那就别怪别人来接你的位。
他们的身份如今尴尬至极,王廷不信他们,太子不用他们,兵不听他们调,民又指着他们管吃管喝。
他们既没兵权,也无粮权。
一个不小心,就成了谁也不要的“弃地”。
而秦王给的,是唯一一条能活下去的路—只要你还站着,站在秦的规矩里,我就认你一声“边人”。
而认,就代表你是人,不是猪。
你有地盘、有名字、有律法、有保命的可能。
于是原本以为秦王“不会收人”的几位地头,反而争先恐后让出辖地,将地名、图纸、户籍送到香妃手下备案。
甚至还有人主动带着粮账赴秦国边界,求“入境受训”,请求由东风营派人指导边境巡逻。
他们不是归心,是被现实打折打断了骨头。
他们不再想“做王”,他们只想“做活人”。
而在吴地,港封第三日,内乱首起。
西港郡守以“防疫”为名封闭南仓,数日未开,港中百姓哄抢米袋、货栈起火、两名巡港官被杀。
吴王震怒,命水军镇压,未料水军尚未集结,便被本地盐商堵在港道三路。
这些盐商,原本是吴国撑起南部税收的中坚,自知局势难以为继,早就有意投向秦国。
如今官兵来收粮,他们断然不从,直接堵道、焚粮、投井,把一整个粮库毁掉,只留空地,扬言“秦王不给我吃的,吴王也别想从我这拿一粒米!”
这话传进秦王府,只用了两日。
赵应天立刻上表:“南港盐商已有明投意向,请主上定策!”
秦浩看完未语,只示意张青松开封三道港线,遣三十人混入商帮之中,代为整编税账、补写户录,并秘密派东风营退役将三人随行入寨,外称“安民书吏”,实为“秦王观察员”。
他们不执法、不下令、不露兵器,只做一件事—在盐商之间传一句话。
“秦王知你难!”
“愿你活着!”
就这么一句。
三日之后,南港七处商号同时贴出新规,不再接受吴廷旧币,不再使用吴国律章,所有来往货单改用“秦式九分税”,签章亦由秦方提供的纸版代写,盖印不再用盐商公章,而是刻印“秦边过户”四字,底下只留年号、无官号。
这意味着,吴国南港的整个中层经济结构,已经倒向秦国。
而吴王甚至还没意识到。
他仍旧试图压住事态,在王都召集各郡郡守开会,意图重建“港道管理司”,派官员以“赈灾”、“平疫”为名重返港口。
可他没想明白,他现在再派人去,不是赈灾,是送人头。
因为港中人早已认秦不认吴,他若强派人下去,便是逼他们杀官;不派人,便是放弃统治。
这个局面,不是秦王一步步打下来的,是吴王一步步退出来的。
你既然不想当王,那就别怪别人来接你的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