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辙点点头,心道哥哥经历了这么一桩祸事之后,这心性也成长起来了,或许经历了这么一番,也不是什么坏事。



兄弟二人安排好了家人的事情,又商议了苏允的事情,随后便聊起了其他的事情。



恰好今日想起了亡母程夫人,兄弟二人都富含感情聊了许久,聊起许多的往事,直到明月西斜,兄弟两人才歇下。



第二日,苏轼叫了苏允去他房间,苏允发现苏辙也在,不由得看了看苏轼,不知道苏轼是要做什么。



苏轼笑着道:“允苏允,我跟你苏辙叔父谈好了,你之后随他去就任,以后你苏辙叔父会推荐你一个好前程的。”



苏允闻言摇摇头道:“二位叔父按理来说都是我家的恩人,跟着谁都是报恩。



不过目前来说,九十二叔的境地更加艰难,去了黄州之后的生活恐怕还是要颇为困窘的。



所以我还是得跟着九十二叔,我是可以帮上很大的忙的。”



苏轼摇头道:“我大约已经能够接受困境了,再难一些也是无妨的,你跟着你苏辙叔父,以后的前程比跟着我好多了。



当然,也不是说一定要读书科举,其实不科举也是能够当官的,以后你苏辙叔父自然会推荐你去的。”



苏辙适时点点头,道:“是啊,以后我找机会请人帮你谋个职位,只要你有能力,一样也是可以当官的。”



苏允闻言笑了起来,道:“谢谢二位叔父的操心,不过侄儿当真不想当官,二位叔父还是莫要操心了。



侄儿只想跟着九十二叔,到那黄州去,跟着九十二叔游山玩水的,那才是我平生所愿。”



苏轼与苏辙二人相视了一眼,苏轼再次道:“你别着急着下决定,你苏辙叔父还有两天才走,这两天你好好想想,若是主意有变,随时可以说。”



苏允笑道:“不会有变的啦,我就跟着九十二叔去黄州。”



苏轼劝道:“再想想,再想想。”



正月十三,苏辙已经准备出发了。



苏轼初罢徐州任时,曾顺道去南都看望弟弟,距今还不及一年,劫后重逢,恍如隔世。



匆匆议定家事,又该匆匆远别,彼此不免依依难舍。



苏轼离别前夜写了一首诗,名为《子由自南都来陈,三日而别》,苏允看到苏轼安慰苏辙道:此别何足道,大江东西州。



兄弟俩一个住在长江的西头,一个住在长江的东头,虽然难以相见,却是一水相连,不也是可资慰藉的么?



又道:畏蛇不下榻,睡足吾无求。便为齐安民,何必归故丘。



黄州虽然偏僻荒凉,不也是人住的地方吗?只是自己将来一定要吸取教训,谨言慎行。



即使永远做黄州人,了此一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苏允看了整首诗,觉得写得挺好,但并不治愈。



毕竟苏轼亦是强自压抑自己的痛苦,安慰自己的弟弟罢了。(2/2)

章节目录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墙头上的猫1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墙头上的猫1并收藏眉山苏氏,苏允最贤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