慨解囊予以资助。



苏林……五十三……咦,有印象了!



苏轼仔细端详苏允,好像是跟印象中的五十三嫂嫂很是相像。



当年的五十三嫂嫂可是眉山有名的美妇人,这苏允身材高大,仔细看其眉目,的确酷似其母。



苏轼顿时喜道:“果然是五十三哥的后人,五十三哥跟五十三嫂近来如何,你又怎么到了汴京,其他族人有来的么?”



面对苏轼的激动,苏允却是显得颇为平静,一一回答道:“九十二叔,父亲与母亲已经在十年前先后去世。



小侄前来汴京,是来找九十二叔您的。



至于其他的族人么,嗯,路途遥远,他们暂时不来,但却是十分想念您的。”



苏轼虽然十分浪漫,但并非不通人情世事之人,闻言顿时黯然神伤。



是啊,都这般境地,就算是族人,哪有不躲得远远的,免得被自己所连累,要怪就怪自己行事不端吧!



随即苏轼惊道:“五十三哥与五十三嫂竟是十年前便去世了么?”



苏允点头道:“是。”



苏轼唏嘘不已,随即想到一事,道:“苏允你应该才十来岁吧,那十年前你父母去世,你跟谁一起生活的?”



苏允笑道:“九十二叔不用担心,虽然小侄父母早逝,但有族人照料,生活虽然艰苦了些,但也已经长大**。”



苏轼一听更是替苏允伤身世。



苏允说得轻松,这话的意思其实是:父母去世后,他便孑然一身。



不到十岁的年纪,便要靠自己艰难度日。



而所谓的族人照料,无非是过年过节族里给点米面,不让外姓人欺负罢。



至于什么读书教诲之类的,却是全都没有的。



苏轼想及至此,原本在御史台遭受的非人待遇之后的忧惧反而淡了些。



眼前这孩子,比自己可苦多了!



苏轼温声道:“苏允,你此次前来汴京,所为何事?”



苏允道:“当年父母亲临终之前,都跟我提起过当年九十二叔家的恩情,说若是九十二叔家但有需要,我苏允便要以涌泉相报。



一个多月前,我在眉山听到九十二叔被陷害之事,而族里也没有什么动静,于是便自己赶来汴京,看看九十二叔有没有用到我的地方。”



苏轼吃惊道:“你自己一个人从眉山来到的汴京?”



从蜀中到汴京,路途遥远,艰险十足,不说路上的匪患强人,就光是道路之险峻,便足以吓退许多人。



蜀人不太愿意出川为官,不是蜀人淡泊名利,而是要出川实在是不容易啊。



一个少年人千里迢迢赶来汴京,光是想一想,便足以想象到他到底经历了什么困难!



苏轼感激落泪,心里觉得十分的温暖。



这份温暖来源于苏允的知恩,亦是让苏轼感受到当年母亲留下来的遗泽。



母亲啊,没想到您仙逝这么多年,犹然在关照着你不成器的孩儿啊。



便在苏轼感动之时,一个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墙头上的猫1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墙头上的猫1并收藏眉山苏氏,苏允最贤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