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这个话。



八十年代,许多来自海外的富商来内地进行投资,许多人正是当初跑出去的“敌人”,社会上需消除这种长期的敌化宣传,文艺作品在此时亦出现“破冰”的情况。



《血战台儿庄》就是这么一部作品,这是第一部以国军视角描写其抗战正面功绩的电影。



文坛也有类似的事情,沈聪文和流亡海外的女作家张艾玲原先被大陆文坛所忽略,因为他们的作品中,阶级性和立场并不强烈,甚至于是持有相反意见的,而在这之后,文坛逐渐关注他们作品的文艺价值,并最终于几十年后实现两级反转。这两位竟成为民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钱忠书本人就特别喜欢胡适之,反而对鲁迅并不感冒(传言是他认为鲁迅对发妻不好)。改开后,大陆久违的出版了胡适之的杂文集,钱忠书和朋友的聊天中,毫不避讳道:“胡适之的名誉终于被恢复了。”



然而,就算是有这样的趋势,敢于这么写也是要冒风险的。



李小林说:“我希望你能写一个创作的见解,把你的想法阐述上去。我们一起刊登到《收获》上面。”



“《收获》有那么多版面吗?难道又出一期加厚的特刊?”



李小林说:“您知道上一期《收获》卖了多少份吗?”



不等余切回答,李小林说:“百万份!《收获》杂志自成立以来,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成绩,到现在各地新华书店和邮局,仍然在不停的催我们印制,这本书到现在已经一书难求。”



余切便答应了这件事情。



现在除了写,他还需要自己给自己写一份评析。



前面提到,从普东进城内需要坐摆渡船,相当浪费时间。于是,宫莹暂时成了余切的助手,余切需要什么资料,就让宫莹去帮自己去拿。



此后的一周,宫莹跑遍了沪市大大小小的图书馆,拜访了不少收藏书籍的名人。



这一段时间对于宫莹来说如同见到新世界。她是个二三线的演员,远不如她的姐姐那样出名。从小到大,因为姐姐更漂亮,更有成就,连父母也更看重姐姐,因此她很知道人情冷暖。



宫莹到《沪市文艺》的编辑李子运家中拜访,李子运听闻她代表余切,对她很客气:“你到我们杂志社随便拿,就是不还给我们也是可以的。对了,你在哪里高就?”



宫莹说:“我是沪市制片厂的演员,我演过《包氏父子》。”



李子运笑道:“《包氏父子》是好电影,张天翼(原著作者)也是好作者,但说实在的,都远远不如余老师,你作为演员该多和他谈论,一定能帮到你。”



她又去巴老家中,巴老也高看她一眼:“哦,你是余切叫来的?帮我给余切带话,让他快快写《潜伏》剩下的。”



巴老的名声如雷贯耳,宫莹不敢在巴老面前多话。她心里只是想:余切真是个万人迷,比我姐姐还迷人,谁都喜欢他。我最烦这种人了。



姐姐她自然不能讨厌,但是余切这样的加强版万人迷,宫莹心里就很排斥他。



宫莹还去了《收获》杂志的编辑部。杂志社全体成员热烈欢迎她:“你是余老师的那个秘书?”



“我不是余切的秘书,和他没关系,我是帮他跑腿的。”



“太客气了。这边有很多寄给余老师的信,我们筛来筛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4)

章节目录

文豪1983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小时光恋曲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小时光恋曲并收藏文豪1983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