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阵子,袁阔成先生与朋友聚会时,听说了一件事。



“袁师叔,我听说那个叫张远的小子在满世界找师傅呢。”



一位和他年纪相仿,但辈份低了一截的曲艺同行说道。



“师傅?”



“张远?”



袁先生面前浮现出了那张在自己面前总是笑眯眯的年轻帅脸。



“他不是有师傅吗?”



“侯家老二。”



“侯家的师傅还不够啊?”



袁先生心说我在曲协见过侯跃文,对这小子挺上心的。



不至于才拜了没多久就师徒反目吧?



“不是,您误会了。”



“和侯家好着呢。”



“是找评书门的师傅!”



“啊!”



袁先生想着。



我到了这岁数,还要被“绿”?



对方给他解释了。



就说起之前谦哥儿子百日宴上的那档子事。



“这小子没有评书门正经传承。”



“收评书的徒弟,按理说是不和规制。”



“但主要还是他的身份。”



“您想想,咱这行现在什么情况?”



“能吃上饭就不赖,可并不比当年了。”



评书这行最后一次大火,是在70年代。



也就是如今的评书四大家大放异彩的年头。



这几位能耐大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70年代,国内莫说彩电,那是稀罕洋玩意。



只听说过没见过。



最早的的国产电视机是58年出品的bj牌……虽然这是天津无线电厂生产的,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挂羊头卖狗肉了。



就这黑白电视机都不是家家能有的。



那年头结婚时的必备品还不是后世的房车钱。



那时候叫“三转一响”。



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



能有这四样就了不得了。



有收音机,听评书那可再合适不过了。



后来刚有电视机,节目不那么多的年月,看评书也是很时髦的事。



袁先生也是在那个时候带头改革,让评书脱离了桌椅,加了身段。



就为了方便观众看。



其中袁阔成和田连元的身段是多的。



不过袁先生的身段是讲究曲艺中的“帅”劲,潇洒。



而田连元则南北腔调,各式模仿都拿手。



田先生比个太极,八极,乃至洪拳,那架势都有模有样的。



这是70年代,再往前,就得是晚清光绪年间,评书和曲艺大火过一阵。



以梅老板为首的四大名旦也是在光绪到宣统年间扬名全国的。



在那个年头,像袁先生这种身份的顶级评书艺人,一天能挣拉洋车或者捏糖人小贩之流一年的钱!



而梅老板这种更甚,当年他的出场费是十根大黄鱼。



也就是3000多克黄金!



这还只是一场戏的出场费。



那年头一套小四合院大概只要十几根金条。



梅老板一天一套房。



就算到了建国后,梅老板的收入依旧是天花板级的。



那时候教员的工资一个月600,是全国行政体系中最高的,毕竟他的位置也最高。



梅老板多少呢?



月薪2100块。



那可是50年代的工资!



那年头普通百姓月薪只有2,30块左右。



到了50年后,大部分人都还拿不到梅老板当年的月薪呢。



马连良,周信芳等老先生月薪也有1700到1800。



后世的208和他们一比都是弟弟。



同时也可见初代领导人对艺术家的尊重。



但现在呢?



70年代的最后一波热潮褪去后,评书界是什么情况?



混个低保得了,还要啥自行车呀。



可这帮评书艺人面对的,是张远这个当代“208”。



卧槽!



你每天赚那么多钱,还来嚯嚯我们行,要脸不要了?



瞧见他收徒不得眼珠子通红?



好!



现在逮着理了。



你没传承就敢收徒,那我们不得可劲骂,往死里损!



当然,这些都在张远的预期之内。



他也不怕,因为曲艺没落,所以曲艺行的发声量很小。



就算天天骂也不影响他在影视圈的工作。



“遭了骂,受了欺负。”



“年轻人心里不得劲也正常。”



“他还算走正道的,打算找个师傅填上悠悠众口。”



“没霸道动手已经算老实的。”



“呵!”袁阔成心说,这小子要算老实人,那天上下的雪都得是煤黑色的。



“结果这消息一出现,您猜怎么着?”



“怎么着?”



“嘿,那帮之前骂他的人,现在上赶着要给他当师傅呢!”



“哼哼,都冲着他的拜师礼去的。”



是,之前眼红,骂街。



因为张远有名,有钱。



现在态度翻转。



还是因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影帝:我谢谢你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翻滚的肚皮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翻滚的肚皮并收藏影帝:我谢谢你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