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也是最先进的超高速风洞,能够满足最高14马赫、8000K气流总温的飞行环境,完全满足各类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测试需求。”



叶戈罗夫和他的技术团队贴在观察窗前,目不转睛地盯着风洞内部精密的测试段结构。常浩南注意到,当听到“12马赫、7500K气流总温“的条件,几位俄罗斯专家交换了一个惊讶的眼神。



TsAGI的风洞并未像美国人一样走入歧途,但受制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断层,模拟条件仍然远远低于眼前的JF14,更重要的是规模要小得多,只能进行1:3或1:4的缩比模型测试。



而实际上,常浩南在透露JF14的性能时仍然有所保留。



“是的,我们的磁悬浮轴承技术和新型冷却系统解决了传统风洞的瓶颈问题。”



他轻描淡写地补充道,仿佛这不过是微不足道的技术进步:



“这使得我们可以进行长时间、高精度的气动测试,东风-17的乘波体外形就是在这里完成最终验证的。”



一番话里面半实半虚,反正也没有人能具体验证其中的真伪。



不过,最后这句话是100%保真的。



提到东风-17,房间内的气氛明显变得微妙起来,俄罗斯代表团成员的表情复杂,既有羡慕,又带着一丝不甘。



“我听说贵国也在开发两种高超音速武器?“常浩南适时地问道。



叶戈罗夫点头:



“理论设计已经完成,目前还在风洞阶段改进一些细节,应该很快就会投入测试……”



这当然只是对外的公开说法,实际上受限于风洞能力,“先锋”至少还需要5-6年才能服役,而吸气式的“锆石”则还要更加靠后。



实际上,这也是他在看到东风17之后急着赶往华夏的主要原因——



X51A虽然连续两次失败,但毕竟积累了很多实测数据,技术难度较低的HTV2也已经启动研制多年,眼瞅着自己就要在高超音速武器竞赛中屈居最末,自然心急火燎。



常浩南点点头,装作思考的样子:



“确实,没有足够的风洞测试数据,直接进行实弹测试风险太大。X51A就是前车之鉴。”



“X51A?”



叶戈罗夫心里本来就在想着这东西,现在又被常浩南突然点到,差点绷不住脸上平静的表情:



“常院士对美国的项目也有研究?“



控制室内突然安静下来,常浩南注意到代表团中的军方代表明显竖起了耳朵:



“学术交流而已。”



常浩南故意做出一个“说漏嘴“的尴尬表情,然后压低声音:



“不过既然提到了……根据我们的分析,X51A在乘波体压缩气流的计算方法上存在缺陷。”



叶戈罗夫的眼睛瞪得更大了:



“这……这难道不应该最核心的技术机密?“



“气动力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常浩南耸耸肩,装作赶紧找补的样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十月廿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十月廿二并收藏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