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空调设备制冷之后被送入轨道,接着缓缓充满缠绕在炮管表面的冷却回路。



从常浩南的方向甚至能依稀看到,管道外壁上开始出现水蒸气遇冷凝结的水雾,接着逐渐汇聚成液滴,再形成涓涓细流——



戈壁环境虽然干燥,但终究不是真正的沙漠,也不至于连一点湿度都没有。



“说起冷却系统……”



马明伟举起手中的望远镜,似乎是在仔细观察冷凝回路的排布方式和设计细节:



“我还以为你们会直接把冷却通道和发射滑轨集成在一起,没想到竟然是这样……”



他犹豫片刻,终于找出了个合适的形容词:



“这样经典的外部接触式结构?”



常浩南当然知道对方想表达的真实意思是简陋,毕竟就连他自己刚开始都觉得如此:



“真正投入应用的话肯定要结合在一起,设计成内部冷却通道实现对流冷却……但这种整体式结构一旦完成设计就无法修改,不符合我们的测试要求。”



其实对于整个电磁炮项目来说,冷却系统算是其中相对简单的部分。



常浩南也只当对方是随便一问。



但马明伟却突然对这个话题来了兴趣:



“意思是冷却通道的设计还有后续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常浩南耸了下肩:



“那是当然……”



他本来想拉着对方到外面细说,但又考虑到测试工位周围全是正在忙上忙下的工作人员,实在不太方便,遂直接在电脑上打开了液冷系统的设计图:



“其实就算现在,轨道不同部分所对应的冷却强度也是不一样的,只不过远看很难分辨出来而已。”



果然,细看之下不难发现,表面貌似一个整体的冷却管路,实际上却存在两个互不连通的部分,分别负责发射轨道的首尾两端和中间。



马明伟不清楚航空系统内部的标注习惯,但也很容易理解是冷却液的温度和流量不太一样。



“我们专门结合电枢的运动特性研究过电磁轨道在连续快速发射过程中的热量分布,结果是一个二维的电磁-热力学耦合模型。”



常浩南指着屏幕上那根长条形的发射滑轨介绍道:



“定性来讲,电磁轨道本身所产生的焦耳热集中在前半部分,也就是靠近炮尾附近,而轨道与电枢接触区域所产生的摩擦热则集中在中后段,也就是靠近炮口部分,总体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特征。”



“另外值得一提的地方是,由于趋肤效应的影响,电流会集中通过轨枢接触面四周的棱边上,导致接触面边界上的温度较高,中央区域温度较低,所以就算要设计内部冷却通道,也不能像常规方案那样直接把滑轨做成中空,然后在里面充入冷却液……”



本来,俩人之间的交流只能算是在测试准备期间闲聊而已。



但到了这会儿,性质就已经有点变味了。



马明伟虽然还不至于掏个本子出来,但也在冷却系统设计方面询问得越来越细,显然是真正上了心。



毕竟电磁弹射验证设备的成本成百上千倍于一门简陋的电磁炮,在真正动工之前多准备几手总没坏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十月廿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十月廿二并收藏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