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计划早在几天前就已经下发,四名机组成员几乎倒背如流。
只要一切正常,就并不需要太多外部的指挥。
“准备加速。”
邓远刚和旁边的副驾驶各自将两部节流阀推到末尾,将四台发动机调整至加力燃烧状态。
伴随着他们手上的动作,位于两侧机翼中间的钛合金节套开始自动收缩,将后掠角度锁死在了最大的65度档位上。
机舱内的四人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加速度正在发生变化。
“3号,检查弹舱情况。”
作为一架80年代服役,并且并未经过重大升级改造的飞机,图160的驾驶舱仍然保留着浓重的“苏维埃钟表店”风格,并没有大面积的多功能显示器。
所有武器系统都需要许华胜在通过面前的按键、旋钮和拨杆开关来完成。
“弹舱温度、噪音正常,通风情况良好,气体环境正常。”
许华胜按照已经训练过无数次的操作,很快完成了弹舱安全检查——
实际上,由于高速飞行时机身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内部弹舱面临的情况往往是温度过高而不是过低。
对于使用低温液体燃料的验证弹来说,这一问题就显得更加严重。
逸散一些推进剂倒是无所谓,毕竟这些都在设计时的计算当中。
但要是弹舱内的氢气浓度太高,问题显然会比较大。
为此,41175号机在改装过程中,特地给前部弹舱增加了一套通风系统。
“到达e3导航点,开始准备武器。”
宣益民平静的声音重新响起。
“gc-x,通电自检。”
许华胜说着拨动了武器选择面板旁边的一处拨杆开关。
面板上显示出一串橙红色的西里尔字母。
hen3вecthar(未知型号)
因为没来得及完全升级武器控制系统,只是对识别逻辑进行了一些修改,因此华夏这四架图160会把东海10巡航导弹直接识别为kh55,而其它所有挂载均显示为未知。
但可以正常执行投弹操作。
几秒钟后,代表前武器舱1号未知的绿灯亮起。
“gc-x,自检通过,开始设定目标参数。”
“目标设定完成。”
“解除点火保险。”
“……”
许华胜强忍着内心的兴奋,逐一完成发射前的准备事项。
机内通讯器中,除了他越来越快的声音之外,就只剩下另外三人粗重的喘息。
白天鹅的羽翼划破关中大地的夜空。
当飞机进入到陇原东部时,速度已经来到了计划中预定的165马赫。
“切换自动驾驶仪。”
说完这句话之后,邓远刚总算稍微松了口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