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院士回头问道。
这个问题,一两句话实在解释不清楚。
尤其现场还过于嘈杂,实在不是进行讨论的好地方。
而且常浩南本来也觉得参观环节应该差不多了,现在正好顺势提议道:
“会议室就在隔壁,不如……我们现在就过去?”
……
二十分钟后。
一行人分别落座在会议桌两边,听着讲台后面的一名研究员介绍着研究成果——
屈院士70岁高龄,自然不可能亲自到上面站上半个小时。
“考虑轴的变形后,柔性转子会变为一个无限多自由度的复杂系统,其动力学模型应该用偏微分方程组来描述,复杂性显著增加,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无法找到解析解,因此我们暂时只讨论比较典型的例子,也就是盘类挠性转子……”
“……”
所谓柔性转子,并不是故意要把转子给做成软的,而是一种更加贴近真实情况的物理模型。
类似牛顿传统力学和相对论在描述运动时的关系那样——
对于大多数旋转体来说,其工作转速远低于自身的一阶临界转速,不平衡力所引起的挠曲变形很小,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被视为一个刚体,设计和制造难度也相对较小,只需要用力平衡法或影响系数法即可实现动平衡补偿。
但如果宣传体的展向尺寸很大,且转速非常快,那么其在旋转过程中就会发生无法被忽略的挠曲变形,相应地,转动惯量、陀螺效应、内阻尼等因素就不再能被忽略,因此在设计时所需要考虑的问题也复杂很多。
如果把上述影响全部纳入计算,那么运动方程中的系数矩阵将会庞大到难以估计,即便在有限未来内都很难进行数值求解计算。
而屈良生的研究,就是借助一些规律来对这个过程进行合理简化,在保证必要精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计算难度。
实际上,他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
至少成功建立了转子系统稳态和瞬态不平衡响应的数值仿真模型。
在台上年轻研究员的介绍告一段落之后,屈良生便接过话题继续道:
“目前我们的进度主要卡在数据提取技术上面。”
“刚才小韩同志已经讲过了,不平衡量与转子的同频振动分量呈线性关系,这本来应该是非常简单的,但因为支承转子的轴承、结构、还有外部环境等影响,不平衡转子旋转产生的实际转轴振动信号里,除了有同频振动分量外,还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噪声。”
“更麻烦的是,如果转子的不平衡量大了,那设备吃不消,但要是反过来,不平衡量太小,那信噪比又会很低,检测到的几乎全都是干扰信号……而且转子的转速也不完全是恒定的,导致由不平衡离心力引起的转轴振动信号频率又会随着转速的变化而改变,进一步影响精度……”
“总之,这个过程需要大量试验才能完成,之前因为硬件条件限制,所以一直没能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特别恰当的平衡……如果常院士这里的条件允许,我还是希望能迅速重启试验,至少把研究方法给确定下来……”
“……”
这也是当前这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