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常浩南能在这短短几十分钟的时间里把这套技术给完全摸清楚,那当然是不可能的。



只不过,他更擅长提炼问题的本质而已。



而有了刚才这一句话,后面的研究方向,也就基本确定下来了。



也就是在切削部分结合误差建模进行自适应补偿,而在装夹部分则采用浮动装夹,尽可能减小固定区域所带来的加工后形变。



当然,即便是这样,真要抠精度也还是比不上老师傅的手活。



但这是让航空航天产业向真正规模化发展的必要步骤。



其实杨卫华也提出过这方面的顾虑。



常浩南的回答则是与之前在镐发集团开会时一样——



可以从一批产品中进行精挑,区分出一致性较高几批,分别安装到同一台发动机上。



而这个看上去有些狂野的思路,对于搞机械加工出身的杨卫华来说,几乎是颠覆性的。



他停下了手上收拾东西的动作,愣在原地好长时间:



“当年我入行之后,师父教的第一条就是标准化加工……现在看来,反倒有点跟不上时代了……”



语气中满是感慨。



以杨卫华的年纪,入行时应该在八十年代初,刚好是华夏机械行业进行第二轮大规模升级的阶段。



到现在也有二十来年了。



要知道,早年间我国加工精度不行的时候,执行的就是这种从一批产品当中特挑合格品的方式。



正是通过他们这一代人的努力,才算是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标准化加工体系。



现在却要走回头路。



怀旧服开服了属于是。



“标准化,当然是没错的。”



常浩南也感受到了对方的emo,笑着回答道:



“但是,对于真正高要求的生产,即便再怎么精密的生产方式,也总会存在误差,所以就加工结果而言,反而不可能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标准化。”



“既然如此,我们不如换个思路,去执行生产流程领域的标准化,用生产效率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产品一致性的不足……”



这个年代,多数人对于“高水平生产”的理解,还是比较简单的。



精度高、可替换性好。



仍然是八十年代那一套。



但实际上,别说机械制造,就算是半导体加工领域,也是存在随机误差的。



特挑并不丢人。



关键是得能挑明白……



一番开导过后,杨卫华若有所思地离开了会议室。



但魏永明似乎并没有离开的意思。



连桌上的笔记本电脑都没收起来。



“永明啊,还有事?”



常浩南见状也停下动作,重新坐回了椅子上。



他和魏永明俩人年岁相仿,又是早年间就认识的老伙计,因此私下里的称呼倒也随意很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十月廿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十月廿二并收藏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