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有直接给到结果,但只要到了交由上级讨论这一步,基本也就说明问题不大了。



尤其是在技术本身已经进行过地面和空中验证的情况下。



几人随后的话题,也迅速转向了更加具体的层面。



毕竟,一颗卫星,尤其是频带资源和供能水平都有限的百公斤级别小卫星,除了核心功能模块以外,还有很多需要考虑的问题。



比如跨层自适应传输、多普勒变化率估计算法、ka频段卫星的信道模型,以及倾角估计算法等等。



别说在21世纪初,就算再过二十年,大批发射的微小卫星都是在入轨前就算好失效概率,然后带着冗余量发射的。



但常浩南他们这次的测试星座总共就四颗,肯定经不起任何意外。



好在,林森明和张维永本来就是卫星设计出身,在这些方面倒是早就考虑的面面俱到。



而郭林这会也乐得降低存在感。



除非问题和自己的业务相关,否则就是一个缄口不言。



因此,这场会面也很快便走向了尾声。



不过,就在离开栾文杰的办公室之后,却又被跟着从里面一起出来的沈俊荣给叫住了。



“郭林同志,麻烦再等一下!”



郭林毕竟算是兄弟单位的人,所以沈俊荣对他的态度还是比较客气的。



三人同时停住了脚步,转过身看向手里拿着公文包和外套的后者。



见到他们这副如临大敌的模样,沈俊荣笑着摆了摆手,示意他们放轻松:



“不要紧张……正事刚才已经谈完了,我只是还想再问几个个人感兴趣的事情。”



话是这么说,但郭林也不可能真当成闲聊:



“您说。”



沈俊荣作为航天测控领域出身的专家,最感兴趣的自然还是老本行:



“我记得你刚才说过,因为这个星座只对应个别航天器和地面终端,所以频域和波束指向的压力不大?”



“没错。”



郭林点头:



“出于卫星体量的考虑,我们在每颗卫星上面只设置了两个下行通道和四个上行通道,但结合新的姿态确定算法,预计还是可以实现本次测试当中的通信需求。”



实际上,郭林并没有讲出来常浩南的全部计划。



这个四星星座预计将有效运行一年以上。



在完成对神舟五号的中继通信任务之后,就将回到最开始的设计目的。



也就是为海洋一号卫星提供更宽的图像回传窗口——



还是只服务于个别对象。



预计可以把每天进行数据传输的时间提高到6-8个小时。



当然,因为海洋一号本身的通信速率很慢,所以不可能达到中继星座的理论性能上限,。



但也足够避免再发生年初那种“拍到了一大堆有用信息但需要多个周期才能传输完成”的情况,影响到侦察信息的时效性。



不过,这个回答,显然没有解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十月廿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十月廿二并收藏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