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模最终还是没有抵挡住诱惑,决定按照常浩南的建议,照着9910工程拼上一把。



这样的话,很多原本并不着急的事情就变得迫切起来了。



“小常同志,既然要以9910工程作为目标,那你这边的前期项目论证……”



“这点您放心,招标结束之后,我可以在金陵这边直接开工,算出来的结果直接拿到涪城29基地的风洞做测试,这样两边可以做到接近同步进行。”



常浩南自然是有所准备的。



这种在极限时间内并行处理多项任务的事情,他之前就已经干过不止一次了,现在算得上是轻车熟路。



更何况从航空部门的角度上讲,加装楔尾相比于加装圆盘不算太复杂,无需他和风洞测试人员频繁进行对接。



实际上在前世,空警200从立项到首飞也就用了大概20个月的时间,如果不是那次意外的空难,服役时间本来应该更早。



尽管那是在立项前就已经有了不少技术积累的情况下做到的。



但现在常浩南手里的底牌更多,完全不虚。



总归只是个项目开始之前的论证,不算什么大活,所以几个人只用了这半个晚上功夫,就把事情的总体方向给定下来了。



对于如今的常浩南来说,这种事情已经轻车熟路,根本不需要系统的帮忙,尤其运8本身的数据已经被172厂的梁绍修等人完成了数字化录入,完全可以直接调用,只要把T形天线和尾鳍两个部分加上去就好,实际工作量并没有太多。



更何况徐洋和电科14所这边的工程师们虽然没学过飞机设计,但多少都学过算法,还是能帮一些忙。



最耗时间的部分估计是等结果,眼下的计算机性能实在是跟不上需求。



所以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正好可以见缝插针,把楔尾预警机的气动和结构分析给做了——



尽管在设计吊舱的时候已经用一些奇技淫巧降低了对于硬件性能的需求,因此试制过程不存在什么难以克服的阻碍,但电子干扰吊舱对于14所来说毕竟是个新玩意,况且从那具被缴获吊舱借鉴的封装技术也还需要适应,因此在基础设计已经完成的情况下,一大一小两种工程样机预计还是预计需要半个月左右才制造出来。



这还是因为样机阶段暂时不用考虑外部气动修型等问题,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工时,否则得要更长时间才行。



……



总之,当几天之后,常浩南把附有数值计算结果和几次风洞试验数据的论证报告交到甚至没来得及离开金陵的王晓模手中时,后者下意识问出来的第一句话是:



“你是不是早就把报告准备好了?”



对此常浩南自然是实话实说:



“那倒没有,虽然我对这种T字形天线已经研究了有一段时间,但确实是那天跟您交流过之后才真正开始着手分析的。”



“可是这才过了……十天?”



王晓模看向旁边的日历本:



“不对,九天半的功夫,这报告里面怎么连数据都这么详细?我以前也跟航空工业总公司的人合作过,从来没有过这么快的。”



“远了不说,就去年年初,改713号电子设备试验机的时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十月廿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十月廿二并收藏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