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用人工喷水模拟结冰条件的思路倒不是常浩南的首创。



实际上,人类最初进行的结冰试验,就是在地面上,靠一个架高的结冰喷雾塔制造人工冰雾完成的。



到了70年代的时候,美国空军开始使用C-130运输机改装的结冰喷雾机,但受制于当时喷嘴的雾化能力,只能在200km/h速度范围和1000m高度范围以下进行试验,因此大多数时候都用来测试直升机。



而常浩南设计的这套全新喷雾系统,则可以支持更广阔的使用范围,完全可以对螺旋桨,甚至亚音速的喷气式飞机进行测试。



毕竟轰6飞个700-800km/h还是没问题的。



所有人都马上看出了这套东西的潜力——



如果以后有了更大的运输机,甚至可以把它搬上去,以获得更长的喷雾持续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过去自然结冰试验只能看天吃饭的现状。



要知道,过去美国之所以在飞机结冰研究领域一家独大,就是因为他们每年几乎有8-9个月都可以进行试飞,而其它国家都没有这个条件。



“这架飞机是不是还应该有一套控制系统,通过控制流量和喷嘴的气压变化来形成不同直径的水雾?”



气象学专业的林国范率先抛出了自己的问题:



“没错,控制系统可以容纳在以前的加油吊舱里面。”



常浩南点了点头:



“至于控制员么……”



他看向黑板上画着的示意图,迟疑了一下:



“或许只能委屈他呆在原来尾炮手的位置了……”



早期型图16/轰6的尾部有一个可以容纳一个人的舱室,用于操作自卫炮塔。



轰油6上面取消了尾炮,但这个位置却因为实在没办法利用而被保留了下来,正好可以容纳喷雾系统的控制人员。



唯一的问题是舒适性比较差。



“这个型号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即便不考虑这次欧洲代表团的事情也一样。”



怀国莫这次直接给出了一锤定音的决断:



“既然是轰6改出来的,又是结冰测试飞机,那我觉得不如暂时定名为轰6J,小常同志觉得怎么样?”



“唔……”



其实照理来说,命名这种事情并不重要,随便安个编号就完事了。



不过对于轰6,情况还是比较特殊的。



在常浩南重生之前,轰6J是一种发展自轰6K的导弹载机。



虽说在如今这个时间线上未必还是如此,但对于常浩南来说还是感觉怪怪的。



“我觉得这种单个字母的后缀,还是留给航空兵部队的作战飞机来用吧。”



“结冰喷水机的英文是AirborneIcingTanker,就叫轰6AIT,这样也更容易让那些欧洲人看懂。”



面对常浩南提出的不同意见,怀国莫倒也并未坚持:



“有道理,那就按照小常同志说得来办吧!”



代号嘛,确实不重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十月廿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十月廿二并收藏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