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跟杨慧梅交流的功夫,卢育英专门注意了一下从四辆中巴车上下来的****代表团成员。



细看之下确实发现了一些不同。



尽管大多数人都穿着军装,但是跟之前几次相比,这个代表团里面的空军军官比例明显更高,而且从装扮和年龄来看,其中有很多都像是现役飞行员。



来买飞机的时候带几个飞行员体验飞行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因为大多数空军的高级军官本就是飞行员出身,因此很少会出现这么多的年轻面孔。



看着巴方代表团成员陆续下车,杨慧梅也不好一直把人家晾着。



但是在转身之前还是跟卢育英说道:



“总之,这次的情况确实比较特殊,上级也非常重视,今天我出来之前,空军申田丰副司令员专门定了调子,说要加深中巴两国在军事技术和训练方面的交流。”



看着对方离去的背影,卢育英有些苦恼地敲了敲自己的脑袋。



作为一个工程技术人员,他并不喜欢这种模棱两可的表态。



如果要是能像飞行器设计一样,给出一个精确的范围就好了。



可惜在对外交流领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从1988年开始,两国就基于一种歼7深度改进型——超7计划确认了合作意向。



但是由于双方对于战机技术层面存在分歧,加上中间巴方的兴趣又转向F16,导致这一项目在原地踏步了很长时间。



一直到前年,也就是1994年,因为受美国制裁导致采购F16无望的巴方才重新开始了正式的谈判。



不过这个时候,他们对于飞机的要求已经从一架“给F16打下手的低端战机”变成了“能够取代F16独挑大梁的主力战机”。



超7计划一开始的方案,歼7CP显然不能满足这个要求。



要是重新按照巴方的技术要求设计一架新飞机,那这个工程量,以及成本就要大得多了。



无论对于中方还是巴方来说,连带着的风险也要成倍增加。



所以需要更加深度的合作模式。



然而国与国之间加深合作这种事情,哪里是航空工业部门能说了算的。



总之谈判进度就这么僵住了,一直到今天。



结果这个时候又突然说要加深交流——



那是要加到多深?



十号工程?



想都不用想,绝对是不能给看的,甭管****背地里跟华夏再怎么关系好,人家终究还算是白纸黑字的美国盟友,不能什么东西都往外抖落。



可是然后呢?



看着对方这次的架势,绝对不只是再买一批歼7那么简单。



而且还涉及到航空技术领域的合作,那就更加敏感和麻烦了。



611所目前进行的几个项目涉及到各种技术和子系统,哪些能卖,哪些不能……



这些问题,卢育英内心都没有底。



实际上,不仅卢育英没底,由于这个时候的华夏在装备出口方面还不成熟,就连华夏航技的人也没底。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5)

章节目录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十月廿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十月廿二并收藏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