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弃徒,回乡种田唱歌》 1360.1942
违约,还不上了。
轰,第二颗大炸弹爆炸。
经济彻底崩溃。
金融体系彻底崩溃,货币开始疯狂贬值。
黑市汇率从最初的1500黎镑兑1美元,暴跌至15万黎镑兑1美元。
民众的存款被冻结,账户里的钱成了无法使用的数字。
通货膨胀率在短短几天内暴涨200。
货币沦为废纸。
花钱买东西都买不到,退回到以物易物的时代……
——
小女孩重新找回的温暖只持续了短短几天。
老夫妇一辈子的积蓄化作废纸,银行里的存的一点外币也取不出来。
随着家里的食物吃完后。
老夫妇被迫变卖家产。
先是压箱底的衣服、被褥,接着是金银细软,然后是家具、电器。
能卖的全卖了。
短短的不到一周,原本温馨的小家已经变得家徒四壁。
最开始的时候,一条金项链还能换来一袋子面包,两老一小吃的都少,还够维持一天所需。
而两天后,老妇人结婚时候佩戴过的,祖传的一整套绿宝石首饰,只换回来三个小小的面包,仅能果腹。
而在第五天,家里有的家具、电器,连水龙头和灯泡都被拆走了。
老夫妇所有的家当。
只换来巴掌大的一块饼子。
非常干,非常硬。
电早已经没有了。
燃气在四天前也停了。
就连水……在两天前也因为能源不足,水泵无法运转,供水系统瘫痪和停掉了。
好在在停水前,老夫妇把家里所有的桶都装满了水。
还能坚持一段时间。
老先生在外面捡回来一个塑料盒,简单擦擦后。
把饼子掰碎扔进去,倒上凉水,泡成糊糊。
一家三口一点一点吃掉,这就是他们的最后一餐。
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
——
粮食这东西,和平年代根本不算什么,还弄个恩格尔系数算收入和食品支出。
真乱起来,蹿比火箭还快。
众所周知,缺少10的粮食,不是粮价会涨10这么简单。
而是会涨到10的人饿死。
利巴嫩这次是一下子损失了85的粮食,且没有补充。
他们没有农业,也没有耕地,自己不种粮食。
所以这场浩劫,真的要涨价涨到85的人都被饿死才会结束么?
至于囤积居奇的,已经不重要了,那一点在浩劫面前根本算不得什么。
中东的繁荣典范已经沦为一片废墟……
就如同在东方发生过的。
1942。
在那个1942,一斤小麦,涨到了二十二块大洋,而一亩最好的水浇地,只不过十块大洋。
两亩田只能换一斤麦子。
人就更不值钱了,一块大洋买俩大姑娘。
男人?男人不值钱,给碗照的见人影的杂粮粥就跟着走。
不过人为了活着,自会去寻找出路。
当所有能卖的东西都贱卖完了之后,接下来就该逃荒了。
幸运的话,逃到有粮食的地方。
还能活下去。
不幸的话,在逃荒的路上卖儿卖女,易子而食,最后自己也倒在路边,变成别人走下去的食物。
——
老夫妇吃完最后一餐饭后,哄着小女孩裹着几件卖不掉的旧衣服睡下。
他们没有睡。
而是在黑暗中手拉着手,长吁短叹。
唉,不得不走了啊。
好消息是,利巴嫩是个小国。
贝鲁特距离西部的利叙边境只有八十公里,即便是走,两天也走到了。
坏消息是,西边的邻居不让过。
老先生去黑市换东西时候打听来的消息。
说是西边边境封锁了,不允许过去。
在边境堵了几十万人,进不能进,退不能退,非常的乱。
就跟一个大火药桶一样,有一点火星就会爆炸。
他们两个老的,还带着一个小的,过去太危险。
即便是能过去边境,真的能有吃的么?
唉。
隔壁也惨啊。
农业区、石油产区全被恐怖组织占领着,政府没钱,连军队的工资都发不出,每年都在裁军。
从三十万人裁撤到了现在的不足十万人,还要继续裁撤。
都是没钱闹的。
隔壁每年收入832亿美元,光买粮食就要支出七亿美元,用来给两千万国民提供便宜的大饼,勉力维持着,能活着。
再涌进六百万利巴嫩人,他们也得崩溃。
往南去的话……
南边是奶茶店的地盘,距离倒是更近,就在贝鲁特南郊,距离还不到四十公里。
但是那里有最后一支还没崩溃的利巴嫩军队守着。
他们真的会开枪。
唉。
何去何从啊。
唉。
粮食,哪里有粮食啊。
——
“粮食,哪里有粮食!!”
帝都的作战室里同样也在发愁。
一张大大的世界地图就挂在墙上。
上面画面了各种线条和圈圈,粗的细的红的绿色一层迭一层,连本色都快看不出来了。
李叔怒气冲冲站在地图前,当着众多智库专家的面。
一拳头砸在利巴嫩的位置。
在会议室里大声咆哮。
“粮库大爆炸,港口瘫痪,外面的粮食运不进去。”
“央行破产,经济崩溃,货币沦为废
轰,第二颗大炸弹爆炸。
经济彻底崩溃。
金融体系彻底崩溃,货币开始疯狂贬值。
黑市汇率从最初的1500黎镑兑1美元,暴跌至15万黎镑兑1美元。
民众的存款被冻结,账户里的钱成了无法使用的数字。
通货膨胀率在短短几天内暴涨200。
货币沦为废纸。
花钱买东西都买不到,退回到以物易物的时代……
——
小女孩重新找回的温暖只持续了短短几天。
老夫妇一辈子的积蓄化作废纸,银行里的存的一点外币也取不出来。
随着家里的食物吃完后。
老夫妇被迫变卖家产。
先是压箱底的衣服、被褥,接着是金银细软,然后是家具、电器。
能卖的全卖了。
短短的不到一周,原本温馨的小家已经变得家徒四壁。
最开始的时候,一条金项链还能换来一袋子面包,两老一小吃的都少,还够维持一天所需。
而两天后,老妇人结婚时候佩戴过的,祖传的一整套绿宝石首饰,只换回来三个小小的面包,仅能果腹。
而在第五天,家里有的家具、电器,连水龙头和灯泡都被拆走了。
老夫妇所有的家当。
只换来巴掌大的一块饼子。
非常干,非常硬。
电早已经没有了。
燃气在四天前也停了。
就连水……在两天前也因为能源不足,水泵无法运转,供水系统瘫痪和停掉了。
好在在停水前,老夫妇把家里所有的桶都装满了水。
还能坚持一段时间。
老先生在外面捡回来一个塑料盒,简单擦擦后。
把饼子掰碎扔进去,倒上凉水,泡成糊糊。
一家三口一点一点吃掉,这就是他们的最后一餐。
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
——
粮食这东西,和平年代根本不算什么,还弄个恩格尔系数算收入和食品支出。
真乱起来,蹿比火箭还快。
众所周知,缺少10的粮食,不是粮价会涨10这么简单。
而是会涨到10的人饿死。
利巴嫩这次是一下子损失了85的粮食,且没有补充。
他们没有农业,也没有耕地,自己不种粮食。
所以这场浩劫,真的要涨价涨到85的人都被饿死才会结束么?
至于囤积居奇的,已经不重要了,那一点在浩劫面前根本算不得什么。
中东的繁荣典范已经沦为一片废墟……
就如同在东方发生过的。
1942。
在那个1942,一斤小麦,涨到了二十二块大洋,而一亩最好的水浇地,只不过十块大洋。
两亩田只能换一斤麦子。
人就更不值钱了,一块大洋买俩大姑娘。
男人?男人不值钱,给碗照的见人影的杂粮粥就跟着走。
不过人为了活着,自会去寻找出路。
当所有能卖的东西都贱卖完了之后,接下来就该逃荒了。
幸运的话,逃到有粮食的地方。
还能活下去。
不幸的话,在逃荒的路上卖儿卖女,易子而食,最后自己也倒在路边,变成别人走下去的食物。
——
老夫妇吃完最后一餐饭后,哄着小女孩裹着几件卖不掉的旧衣服睡下。
他们没有睡。
而是在黑暗中手拉着手,长吁短叹。
唉,不得不走了啊。
好消息是,利巴嫩是个小国。
贝鲁特距离西部的利叙边境只有八十公里,即便是走,两天也走到了。
坏消息是,西边的邻居不让过。
老先生去黑市换东西时候打听来的消息。
说是西边边境封锁了,不允许过去。
在边境堵了几十万人,进不能进,退不能退,非常的乱。
就跟一个大火药桶一样,有一点火星就会爆炸。
他们两个老的,还带着一个小的,过去太危险。
即便是能过去边境,真的能有吃的么?
唉。
隔壁也惨啊。
农业区、石油产区全被恐怖组织占领着,政府没钱,连军队的工资都发不出,每年都在裁军。
从三十万人裁撤到了现在的不足十万人,还要继续裁撤。
都是没钱闹的。
隔壁每年收入832亿美元,光买粮食就要支出七亿美元,用来给两千万国民提供便宜的大饼,勉力维持着,能活着。
再涌进六百万利巴嫩人,他们也得崩溃。
往南去的话……
南边是奶茶店的地盘,距离倒是更近,就在贝鲁特南郊,距离还不到四十公里。
但是那里有最后一支还没崩溃的利巴嫩军队守着。
他们真的会开枪。
唉。
何去何从啊。
唉。
粮食,哪里有粮食啊。
——
“粮食,哪里有粮食!!”
帝都的作战室里同样也在发愁。
一张大大的世界地图就挂在墙上。
上面画面了各种线条和圈圈,粗的细的红的绿色一层迭一层,连本色都快看不出来了。
李叔怒气冲冲站在地图前,当着众多智库专家的面。
一拳头砸在利巴嫩的位置。
在会议室里大声咆哮。
“粮库大爆炸,港口瘫痪,外面的粮食运不进去。”
“央行破产,经济崩溃,货币沦为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