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种业公司的名气虽然没有四大粮商那么大。



但干的“好事”可是一点都不少。



2000年从东北偷走野生大豆品种,转头就在全球申请64项专利,构建起技术壁垒。



2003年先向国内豆农免费提供种子,随后转头就以“侵权”为由起诉种植者。



侵的就是他们从东北偷走的野生大豆品种申请的专利。



迫使豆农弃种国产大豆,转而依赖进口。



接着就是大豆危机。



危机后,大豆品种 90来自进口和授权品种,其专利费占种子成本的 35以上。



真黑啊。



二十年过去了,国内种业公司想尽了办法绕开专利,才将将把自给率升至213。



干这活的就是孟山都。



后来孟山都被拜耳收了。



拜耳可不是只做杀蟑螂药,它是全球最大的种业公司。



拜耳干了什么事呢?



他们把草甘膦除草剂和抗草甘膦大豆种子组了个团,逼着农民必须个都买,否则作物会被除草剂杀死。



以此来锁定种子市场。



14年的时候安徽一家种业公司打算突破这一限制。



刚有起色,拜耳马上通过专利诉讼,侵犯其草甘膦抗性专利并索赔 2000万元。



结果败诉,被迫销毁库存并支付赔偿。



另外还通过合资控股等手段,控制种业公司,限制研发、种权和市场定价。



比如(某)领军种业公司,被(某)种业巨头名义上只持股49,但研发权完全丧失。



八九十年代响当当的名号,培育出一百多个玉米品种,手里有105项种权,玉米亩产从七百公斤一路拔高到一千五百公斤的超级强大的育种公司。



现在只能干点销售的活。



听着吓人吧。



其实这还算好的,别的地方更惨。



拜耳、科迪华、先锋、先正达等几家国际种业巨头控制了全世界56的种子。



因为先正达被国内企业收购,所以近些年先正达已经“被”摘掉了国际巨头的帽子,换上了利马格兰。



种业公司通过基因专利和技术壁垒控制种子研发的“大脑”,粮商通过物流网络控制种子流通的“血管”,在合作与竞争中共同构建了全球粮食体系的控制权。



——



“这些国际巨头,都是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育种30兴起的时候一同兴起的,包括四大粮商。”



“当今世界粮食格局建立在育种30之上。”



“现在你弄的育种40,就是在抠他们脑浆子。不祸祸你祸祸谁!”



在清音农业骆一航的办公室里。



李叔又没好气的数落骆一航。



骆一航揉揉下巴,讪笑道:“谁抠他们脑浆子了,恶不恶心。”



“比喻,比喻懂么!”李叔继续没好气道,“我的意思是说,你动他们根子了,你能颠覆他们几十年架构的世界粮食格局,他们存在的源头,权力之本,要被你小子掘了。难怪他们要整死你。”



听了李叔的话,骆一航还笑得出来,反问道:“您怕了?”



“我怕?”李叔冷哼一声,“我怕弄不死他,早该给他根挖掉……”



此时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周,通过弗雷德、安托万、老阿尔诺,以及那保镖的口供和私藏的跟红狼的交往信息。



可能还有某些秘密渠道吧。



在智库专家们的拼凑和推导下,这一块块拼图,渐渐显露出原貌。



至少敌人已经找出来了。



就是安托万所说的那帮子国际种业巨头和粮商们。



就像李叔所说,他们的一切都是基于转基因与分子育种为核心的育种30技术。



全世界也只有他们几家巨头拥有育种30技术,并抢先构建。



别的地方还都在用传统育种,或者叫经验育种的育种20技术。



包括国内。



是在90年代没重视,当时也没那个实力,到了两千年初又被偷家。



等重视起来奋起直追时,又撞上了专利壁垒。



一步慢,步步慢,还只介于20到30之间。



那些种业巨头和粮商们从育种30尝到了甜头,当然想继续下去。



而育种30之后的下一代育种技术育种40,是基于基因编辑、大数据模拟和全基因组选择的多基因智能设计。



这是业界共识,有实力的机构都在研究。



他们根本不带怕的。



别人再怎么研究,因为根基浅,跨了一代呢,前面全是坑,哪能有他们进度快。



所以当得知东方一家叫清音农业的公司弄了育种40实验室,他们根本就不在意。



因为太多了。



哪怕清音农业拿出了成果,小满一号菜用豌豆,他们也是看了一眼就扔一边。



即便是他们,距离育种40技术成功,预估也要十到十五年。



一个没听过的小公司能弄出来?



肯定是假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修仙弃徒,回乡种田唱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左牵羊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左牵羊并收藏修仙弃徒,回乡种田唱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