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伎术,木工属于伎术,天文历法也属于伎术,养殖牲畜属于伎术,甚至连下围棋的方法,也属于伎术。



方重勇提出的这个“伎术学院”,并不是发明创造,而是将以前不正的风气扭转过来了而已。



比如说伎术官这一系列官职,就不是他创造出来的,而是大唐本来就有,却不被记载于官府账册的。



伎术官不是正式官员,不是吏员,但也不是平民百姓。



因为正式的官员,无论是不是科举出身的,他们一般都是擅长文学,但不擅长治理地方。就算是有治理地方的心思,也缺乏这方面的技术手段。



各类政务,对人才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那不是说略懂略懂就能搞定的。



比如治河、比如耕作、比如牲口育种,大唐的正式官员,在知识体系方面就有所欠缺。而他们也不可能花大力气去学习这些专业知识。



真要是让他们亲力亲为,哪怕累死也不可能出什么大成果。



所以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正式官员所属,便有所谓的“伎术官”。他们不是流官,没有正式职务,没有品级,甚至本身还有其他的主业。



但他们在某个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



这些人可以为不懂具体政务,又想做一番事业的官员,提供具体的实施办法。甚至是拿官府的俸禄具体办差,参与其中。



当然了,这也包括给中枢官员制作样品,甚至是刊印书籍等等。



伎术官一直都有,只不过从前不被朝廷重视,更没有系统性的培养发掘罢了。



至于政治上的发言权,那是不可能有的。过去无论是以张九龄为代表的“士大夫”,还是以李林甫为首的权贵宗室,都不可能看得起他们。



方重勇提出在“六部”中增加一个伎部,就是想把科学技术研发、理科医科教学、技术人才选拔等方面的管理,具体化落实下去。



顺便,分掉一部分工部和礼部的权。



增加一个部,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把蛋糕做大了,为一部分出头无门的人,提供了一条新的上升之路。



同时因为不会把原有的官员撸下去,所以这项改革遭遇的阻力,会比较小。



果然,马待封对方重勇也是感激涕零,当着一大群官员的面,直接跪下,给方重勇行了一个五体投地的大礼。



“不必如此,不必如此。”



方重勇连忙将马待封扶了起来。



他拍了拍对方身上的尘土说道:“这里看似僻静,实则是在还处于建设之中的汴梁城范围内,并不是什么穷乡僻壤。国家以后会更加重视伎术,你安心当这个院长便是。”



“右相知遇之恩,马某誓不敢忘啊。”



马待封又是一番感激,随后他便领着十几个学院的“博士”“教习”走进了开封伎术学院的大门。里面有教工宿舍,他们以后都会住在这里,除非是回家探亲,否则不会离开这里。



换言之,国家的特殊人才,会采取特殊管理的办法,以防技术外泄。



这些人都是以前跟马待封一起共事的伎术官。



除了没有懂医术的以外,其他的技术,这些人当中都有知道一些的,甚至包括勘探矿藏与培育牲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5)

章节目录

盛唐挽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携剑远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携剑远行并收藏盛唐挽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