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尚安慰李璘说道。



“但愿如此吧。”



李璘叹了口气,他也希望是这样。



可是已经掉在地上的脸面,真的就能顺势捡回来吗?



恐怕,不会那样顺利。



……



正当李璘对郑皇妃的离去耿耿于怀之时,方重勇却是在书房内,与麾下众将,部署接下来的军事行动。



嗯,简单点说,就是镇压叛乱。



崔乾佑麾下的税警团,去检地,去没收资产,当然没什么问题。



但是对付那些拥有私兵的地主豪强,就未必好用了。



还是需要银枪孝节军的精兵出马才行。



“宋州刺史李嘉佑,企图兵变,可有此事?是不是证据确凿?”



方重勇沉声问道,目光灼灼的盯着严庄。



他也是非常意外,居然朝廷一公布要检地,就真的有世家大户要举事,并且联络了当地刺史。



至于这些人有什么打算,其实也很好猜测,更别提有人事前通风报信了。



这个办法,就是控制李璘,然后将方重勇的势力驱离,或者消灭。



至于能不能成功,其实这根本就不是那帮人需要考虑的。狗急跳墙的时候,需要考虑这堵墙能不能跳过去么?



那肯定是撸起袖子直接干啊!



只不过,这些人都是乌合之众,力量分散。别说是有荥阳郑氏作为内应了,就单说他们不断往宋州调集私兵,就知道肯定没好事,早就引起了方重勇的关注。



李嘉佑是文人,并非方重勇所安排的州刺史,他能在任,不过是因为从前就是宋州刺史。



为了稳固地盘,方重勇没有将其撤换罢了。



其实李嘉佑和阎伯钧,都是在方重勇这边挂了号的人,迟早要收拾的。



所以现在他们一个是宋州刺史,一个是宋州司马,被安排在了一起。方便到时候一网打尽。



果然,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宋州这里最薄弱,关键时刻就是这里的官府出现了问题。



李嘉佑和阎伯钧“叛变”,倒也不是什么不能想象的事情。



唐代的官场,就是人情社会。没有过硬关系的人,就很难往上爬。比如说元结担任汴州刺史,就是因为早年间跟方重勇有旧。



后者信任他,他也就安心办差,不会胡思乱想。



许多叛乱,乍一看是“惊天巨变”,实际上细细分析后就会发现,那也不过是顺理成章之事罢了。



“这些人打算从宋州襄邑县出发,奇袭陈留县,清君侧拿到圣旨。



然后再杀奔开封县而来。至于其他州县,估计到时候根本来不及反应。



李嘉佑和阎伯钧二人,应该也是豁出去了。他们与荥阳郑氏的人约定好了,同时起事。”



严庄不厌其烦的介绍道。



叛军的行军谋划,是没什么问题的,毕竟拦在陈留县南面的,只有一个封丘县。



若是封丘县守不住,那么叛军拿下陈留县的机会就很大。



只要拿下陈留县,也就控制了皇帝李璘,再进军汴州,成功的希望就大了很多。



再加上荥阳郑氏的人也会在汴州各地闹事,分散守军的精力。



这么看来,这次叛乱也可以算是“部署周密”了。



除了没料到荥阳郑氏,已经把他们全给卖了以外,几乎没犯什么错。



至少在荥阳郑氏的人前来报信的时候,方重勇控制的小朝廷并不知道李嘉佑与阎伯钧二人已经被那些大户们收买了。



这件事麻烦就麻烦在:叛军不开拔不动手,方重勇就不太好找茬,顶多将李嘉佑与阎伯钧换掉。



打仗嘛,讲究一个师出有名。



如果要顺利推进检地,赎买土地,那么引蛇出洞,掌握罪证,再连根拔除,是不可避免的。



有人反叛了,官府出兵将叛乱剿灭,该下狱的下狱,该斩首的斩首,这就是堂堂正正之道!



“王难得带本部人马守雍丘县,封常清从博州绕道后方,攻打叛军老巢宋城,何老虎从曹州考城出发,截断叛军后路。



本帅亲率大军主力坐镇开封城。



就这么定了。”



方重勇大手一挥,便将出兵方案定了下来。



区区一州叛乱,而且还只是一些大户的私军,大部分百姓都不愿意跟着那些人胡闹。



看似来势汹汹,实则在计划泄露后,已经是必败无疑。方重勇何等水平,收拾这帮乌合之众,简直是手到擒来。



当然了,从军事上说,这件事肯定不值一提,但政治上看,就不是那回事了。



既然李璘是方重勇所扶持的皇帝,那么无论他是一个怎样离谱的傀儡,多少还是拥有一些号召力的。



以后有人打着“清君侧”名义的叛乱,估计这样的事情还会时有发生,不得不防。



“得令!”



众将齐声抱拳行礼说道。



“按照叛军的计划,明日朝会后,叛乱就会开始。你们现在就去准备吧。”



方重勇大手一挥,示意众将退下。



等众将离开后,严庄这才神神秘秘的凑过来说道:“大帅,您现在忙不忙?”



忙?



方重勇一愣,不知道严庄为什么有此一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盛唐挽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携剑远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携剑远行并收藏盛唐挽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