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 霸总的忧患



汴梁城的皇宫,预计长五里,宽四里。



看起来面积算是很大了,但实际上,这个面积是包括所谓“苑”的。



另外,中枢的官僚机构,也会落户于此。



所以正儿八经盖房子盖宫殿的地方,也就不大了。



这就是皇宫也分“内宫殿”与“外宫殿”的道理。



内宫殿是皇帝与妃嫔居住,却是非常小的。长宽都不到两里,面积很小,但内宫墙比外宫墙要高得多。



这是方重勇考虑到未来的中枢机构,一定会扩大规模,所以才留出了这么大一块地方。



不过哪怕是为了收藏各类文案与典籍,以及专属于帝王的府库,也应该把外宫殿建得大一些。



这天开封县郊外,民夫们正在挑土打地基。



按照计划,皇宫的建造,是要先把外墙粗建起来,围成一圈形成“工地”,杜绝闲杂人等进去。然后再一点点修里面的宫殿与屋舍。



虽然准备出兵郑州,但修建宫殿的工程,却一点都没耽误。毕竟,这是要明年秋收前就竣工的呢,工期非常紧张,并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的。



“钱够么?”



方重勇对身边的刘晏小声询问道,二人正在巡视工地,查看工程进度。



“节帅,等我们攻下郑州,夺取滑州,拿下许州,那不多的是流民嘛,哪里会有钱不够的事情呢?”



刘晏嘿嘿一笑说道。



原来如此。



方重勇恍然大悟。现在宣武镇各州,包括汴州在内,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都有各自的安排了。



比如说,加强运河渡口的设施建设;比如说,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发展生产,以此安置流民什么的。



再比如,在各州府建立军工工坊,制作箭矢、弓弩等军需消耗品。



还要在汴州置办了一个火药工坊,专门生产火药以为军用,顺便生产猛火油等物。



各州都是急缺人力,实在是不方便抽调壮劳力去修什么宫殿。



但这次作战要是成功了,多出来好几个州,又怎么会缺壮劳力呢?



刘晏的话很糙,但道理不糙。



发展的问题,只能用发展去解决。可见古人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知道关起门来发展,那是一潭死水,根本玩不出什么花来。



“发行一些十文钱面值的盐引,作为将士们的奖赏,让他们用这个去市面上买所需的货物,也方便找零。



国家要能够掌控货币的发行量,不能让那些奇奇怪怪的替代品流通。长此以往,是要出大事的。”



方重勇耐心告诫刘晏说道,这个道理,现在这个时代能懂的人不算多,哪怕唐代的商品经济并未因为战乱而停滞,反而是因为战乱而加速发展。



元代纸币前期成功的一个小窍门,就是发行了小面额纸币,增加了流通渠道。



唐代的情况很特别,是属于商品经济发展得非常好,但是官府认知,又极为落后保守,以至于形成了一种错位。



也可以说是差那么一层纸没有捅破而已。



长安中枢其实一直都存有“银铤”“金铤”“金银开元通宝”之类的纯贵金属代币,这些东西,并不是拿来在市面上流通的,它的用法非常特别。



过去是行军大总管,现在是节度使或者直接就是户部侍郎(户部尚书不参与实际政策执行),将这些高纯度的贵金属拿出来,交给那些大商人,大贵族,大世家们,找他们“购买”粮食、布匹等物资。



名为购买,实则几乎等同于白拿。若是直接按市场价算,这些贵金属能买到的物资,连这种方式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这种大规模“采购”,实际上则是大唐用国家信誉,来保证这些大商人、大贵族、大世家未来的利益。



也就是说,我是给你面子,才用这些东西跟你换,这是你的荣耀。



一般人我还不找呢,找你是看得起你。所以不要跟我讨价还价,你还不配。



类似种种,大贵族政治的风气很浓厚,商品交易反倒是其次。



所以方重勇当初就很笃定,李晟拿着一小坛黄金做的开元通宝钱币,就一定能让苏家把苏娘子嫁给贾耽,而且对方一定不敢收。



换言之,其实执政的相公们,早就知道国家信誉可以作为货币的“币值”,使用方法也是简单粗暴。



他们只不过是思维还站在“大贵族”的角度,去看待商品经济的各种问题。而对于那些看起来更好的办法,觉得是多此一举。



因为不需要,所以不搞了。



这是一种路径依赖和思维懒惰,也是人之常情而已。



毕竟他们受到了时代的局限。



很多人甚至认为保守的农耕经济,就应该是永久形态,如张九龄就是秉持这样的想法,应该加强国家的中央集权,包括经济集权。



方重勇现在玩的“小小的”盐引,却是另外一种思路。这种盐引,是一方面跟实物绑定,有食盐为价格背书,另外一方面,又是以“国家信誉”来背书,来加入杠杆。



发行的既是等值交易的货币,又是有国家信誉作为杠杆的“代币”。



堪称这个时代的货币“神器”。



看似不起眼,实则这种政策的技术含量很高。



“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盛唐挽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携剑远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携剑远行并收藏盛唐挽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