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某些有心人的推动下,又有各种关于银枪孝节军的传闻出现,逐渐盖过那天斗兽的事情。



比如说传言黑衣大食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林,善养虎豹。每次临战,皆以虎豹为先锋破阵,所以大唐边军才屡战屡败。



而他们与银枪孝节军接阵后,那些虎豹都吓得直接掉头,导致大食人以十比一的绝对优势兵力惨败!



银枪孝节,猛不可言!



还有什么十人守关,万人莫开;百骑破河北贼军大营之类的离谱故事,也是不胫而走,传得到处都是,神乎其神。



反正,谁也没见过那些,但谁也不能否认那些事情不存在。



别问,问就是汴州那场生撕虎豹的大戏,乃是某亲眼所见!



人们常常会从吹大牛中获得听众的崇拜与惊呼,进而产生一种奇怪的“自豪感”,就好像自己参与过所说的故事一样。



不过根据后世信息学统计研究,消息在口口相传的时候,如果没有书面记录,如果没有反复核实。那么每一次传递,信息就会丢失,或者产生谬误,在一成到三成之间。



具体多少,这取决于传递消息之人文化素养。素养越低,损失率越高。



俗称“以讹传讹”。



当然了,这也是方重勇希望达成的效果。



原本他作为宣武军节度使,管理六个州。但除了汴州本地汴州刺史郭纳外,其他五个刺史居然都没来开封“述职”。



也就是说,那些人假装没有听到李琩的诏令,也不打算配合方重勇作战。当然了,他们主动投靠河北叛军的可能性也很小。



就是打着“静观其变”的心思。



权力的执行,是需要渠道的。李琩在洛阳发布的政令是一回事,河南诸州是不是要认真执行,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很显然,大多数刺史都在观望。他们也看到自己升迁的快车道很近了,都不想提前下注,在一棵树上吊死。



然而在“猛士斗兽”的五天之后,方重勇在汴州的节度使衙门,就陆陆续续收到了毗邻各州送来的消息。



宋州刺史李嘉祐、曹州刺史李彭年、陈州刺史薛愿、颍州刺史陈澍,皆上书要亲自来汴州述职,与宣武军节度使方重勇沟通军务,听从安排。



而亳州刺史卢重明也不是不想来,而是不能来,因为他不久前因病亡故,朝廷还未来得及向亳州派遣刺史。



刺史虽然不能来,但亳州司马阎伯钧却对此事很积极!



他不仅是积极响应的那个,甚至可以说是态度最积极的那个。



阎伯钧是萧颖士的弟子,萧颖士兰陵萧氏出身,乃是盛唐的散文大家,在长安为官。



萧颖士虽然也做官,但日常在衙门里不过摸鱼打卡,毫无政绩。



他恃才傲物又喜欢提携后辈,在文化圈子里面影响力很大。属于是“清流派”内的怪胎。



不过阎伯钧与萧颖士不同,他志在做官,文学不过是敲门砖而已,志不在此,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



反正瞎子都看得出来,阎伯钧就是奔着亳州刺史来的。



如今天下渐乱,需要稳定人心,做生不如做熟,亳州司马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4/5)

章节目录

盛唐挽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携剑远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携剑远行并收藏盛唐挽歌最新章节

JJ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