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了行了,这件事我去办还不行嘛?”



郑叔清最终还是无奈妥协了。



仿制粟特布,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难度,不过,在工艺上却未必如此。



这些技术在大唐可能都是现成的,甚至已经落后,但工艺中所需的材料喝步骤,也不能完全依靠过往经验。



西域货物能在长安横行多年不衰,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粟特布叫这个名字,但它不是粟特人编织的啊!起码现在还不是!



其中工艺的秘密,重在细节。



大唐的纺织业在这个时代虽然技术已经登峰造极,但若要仿制,或许还要处理一些局部的技术调整优化。



比如说染色顺序,比如说色彩附着度,比如说织锦的色彩对比。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大唐各地的纺织印染技术,都是相对独立的。长安洛阳等地的纺织业固然是先进,但具体到各地,也不是没有相应的地方特色。



就更别提波斯的纺织业了。



郑叔清这个活计看起来很简单,其中暗藏的风险却也不小。



“如此,那便谢过郑侍郎了。”



方重勇行了一礼说道。



“真搞不懂你,其实没必要跟你未来岳父绑在一起的,你的前途无可限量,不能毁在无聊的地方。”



郑叔清好心劝说道。



他说的道理,其实方重勇是明白的。只是方重勇亦是有自己不可告知的秘密与谋划。



鉴于郑叔清和李林甫的关系,方重勇显然不能将其和盘托出。



二人在杏花楼内胡吃海喝了一顿,方才辞别而去。



……



方重勇没想到的是,他还在谋划怎么让王忠嗣回归长安面圣,李亨那边的猪队友就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了。



形势急转直下。



五月,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朝廷的催促与压迫下,不得不背弃盟约,带兵奇袭吐蕃。破吐蕃大将乞力徐之于青海西。



李隆基又任命右拾遗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从凉州出塞宣慰,作《使至塞上》一诗,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听闻唐国背信弃义,吐蕃大怒,进入全面动员状态,在与大唐接壤的广阔战线上,都有吐蕃军队在频繁调度。



大唐边关形势岌岌可危!



正在这个节骨眼上,鄯州都督杜希望想攻取吐蕃新城,于是他奏请朝廷,希望调精干将领前往河西领兵以为策应,此人非骁勇善战的王忠嗣不可。



同时京兆尹韦坚也上书朝廷,直言王忠嗣呆在巫山县外的东阳府纯粹是浪费人才,建议将其调往河西担任节度副使一职,并授予凉州刺史,坐镇河西走廊大后方。



不得不说,韦坚的建议,如果不看人际关系的话,确实是为国为民大公无私。



但从“隐秘”的关系网来看,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韦坚是李亨的小舅子,王忠嗣是李亨的发小,一起玩到大的。韦坚建议朝廷重用王忠嗣,那就差没说帮忙给李亨培植羽翼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4/5)

章节目录

盛唐挽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携剑远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携剑远行并收藏盛唐挽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