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亚瑟在任时手段虽强,扩张虽猛,但也恰恰因此留下了太多把柄。



亚瑟亲自提拔任命的警官几乎遍布苏格兰场的核心科室。



亚瑟主导建立的犯罪信息归档机制从未与内务部之间形成正式备案。



亚瑟留下的情报网络从来不受文书程序制约,这套网络之所以能够运行,靠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默契以及利益关系。



而这些,在内务大臣和治安法官眼中,全是越权。



亚瑟离开苏格兰场之后,罗万花了整整一年半的时间逐一接管、重编、归档,每一次人事调动、每一次结构重建都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苏格兰场内战。



亚瑟当年亲手提拔起来的那一批人里,有忠诚的,有聪明的,也有桀骜不驯、不合规范的。然而恰恰是后者,在亚瑟的调教下,成了“苏格兰场风格”的核心。恰恰是这些不合规范的家伙,最受一线警官的爱戴。



他们不拘泥于程序,却总能破案。



他们不擅长写报告,但每次街头混战却都冲在最前。



他们脾气火爆,语言粗鲁,胆大妄为,但却赢得了东区码头、北区集市、南岸工棚那些最难对付的工会线人们的信任。



罗万不是不懂得欣赏亚瑟的天才创作。



正相反,他很欣赏亚瑟的那套系统:行动迅捷、情报通畅、判断果决,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便是雷霆万钧。



今年早些时候议会特别委员会对伦敦治安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指出,自苏格兰场创建以来,伦敦地区因为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损失的财物已从1829年的90万镑,下降到了1834年的2万镑。



这里面究竟有多少应该归功于亚瑟·黑斯廷斯,罗万心中有数。



但是,高效运转、成果卓著的黑斯廷斯体系并不是一点缺陷都没有。



作为苏格兰场的首任厅长,罗万深刻的明白:如果一套体系离了一个人便转不动了,那它百分百不是个好系统。



亚瑟留下的这套体系核心之处便在于,它是完全由亚瑟·黑斯廷斯的个人魅力与手腕凝聚起来的一套系统。



或许它确实很好用,或许它确实为伦敦的治安状况贡献了许多成果,但是这套系统只有亚瑟·黑斯廷斯一个人能使得动,他那群桀骜不驯的手下也只对他一个人负责。



为了根除亚瑟在苏格兰场的影响力,也为了能够从内务部和治安法官的夹缝中赢得喘息之机,罗万不得不做出一些令人心痛的决定。



黑斯廷斯派的老巢警务情报局和刑事犯罪侦查部先后遭到“大清洗”,调动、外派、降职,为了消除过去那种“黑斯廷斯主义”作风,罗万拿出了一切可以动用的手段。



每一份报告都必须按规定格式提交,每一次抓捕都必须经过上级审批,所有涉及案件的调查必须进入正式记录系统,任何情报收集行动都不再依赖于私人信任和默契。



此举虽然有效遏制了苏格兰场中不受控现象的蔓延,但同样让那些已经习惯了“灵活处理”的老警官感到不满。



“当年黑斯廷斯警监在的时候……”这句话几乎都快成为某些老警官教训年轻警官的口头禅了。



而去年发生的一起事件更是引爆了苏格兰场内部的不满情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5)

章节目录

大不列颠之影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趋时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趋时并收藏大不列颠之影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