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外交部来说,戴维爵士死在高加索总好过活着落入俄国人的手里。



因为活着的戴维爵士就等于是一份无可辩驳的‘英国插手俄国内政’的证据。



没有人喜欢擦屁股,尤其是替别人擦屁股。



在这一点上,驻俄使馆与外交部在立场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



不过,虽然大部分人都巴不得戴维爵士早点咽气,但只要一天没有收到确切消息,他就会像是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在所有人的脑袋顶。



而要想了解外交大臣帕麦斯顿子爵到底有多急,只需要看看他给驻俄使馆下发的命令——将活的戴维爵士带出高加索,必要情况下,带出死的也行。



而在之后的一周中,寻找戴维爵士的行动简直可以用噩梦来形容。



戴维爵士在哪里?



这一点,没人知道。



但,谁和戴维爵士在一起?



除了切尔卡斯人以外,还有一名《泰晤士报》的特派记者詹姆斯·朗沃斯。



说起朗沃斯先生,他其实也算是亚瑟的老熟人了。



当年亚瑟在苏格兰场钓鱼执法伯尼·哈里森议员时,朗沃斯便是跟随英伦名记‘《泰晤士报》的朱庇特’托马斯·巴恩斯一起做的现场专访。



只不过那时候,他还只是个帮托马斯·巴恩斯打下手的小记者。



而在那次现场专访‘英国香肠制作工艺’后,朗沃斯就好像是突然开了窍似的,之后几年一连发了好几篇知名报道,其中既有关于霍乱大流行的专题报道,也有关于议会改革的长篇专栏。



而在去年年初,随着《泰晤士报》商业版图的扩张,颇得主编托马斯·巴恩斯器重的朗沃斯接下了开天辟地的重任,走马上任君士坦丁堡,出任《泰晤士报》驻奥斯曼帝国特派记者,全权负责中东及中亚地区的新闻采编工作。



众所周知,一听到哪里有新闻,西方记者向来跑得快。



但遗憾的是,在这个年头,而西方记者中腿力最好的当属英国记者,尤其是《泰晤士报》的记者。



朗沃斯不知道是从哪里听说了戴维·厄克特爵士的事迹,为了拿到切尔斯卡亚地区第一手的消息源,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跟着戴维爵士一起上了船,临时转职成了战地记者,并理所应当的一起失踪了。



外交大臣帕麦斯顿子爵得知这个消息后,在震惊之余,就差明着暗示驻俄使馆——一旦找到朗沃斯,必须得把他当场击毙了。



任何一个英国政客都明白,如果让朗沃斯这样的记者活着回来,舰队街究竟能给帕麦斯顿子爵和外交部整出什么级别的大活儿。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亚瑟这样——什么样的报纸标题亚瑟没见过?什么样的批评他没承受过?



虽然年纪轻轻,但亚瑟吃过的盐比寻常政客吃过的面包都多。



要知道,别说是詹姆斯·朗沃斯这样的小记者了,就算是‘《泰晤士报》的朱庇特’托马斯·巴恩斯,亚瑟都能跟他谈笑风生。



帕麦斯顿子爵啊,还是少见多怪了。



当然了,上级有了忧虑,下级就要解决问题。



但这个定式有时候也不是绝对的,亚瑟同样很想找到戴维爵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5)

章节目录

大不列颠之影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趋时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趋时并收藏大不列颠之影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