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当初俄国政府实行军屯制度,本来是想用这个办法取代征兵,大大减少军费开支。但依照我入境俄国后途近几个军屯部队的见闻,想法与实际显然存在很大的距离。我不能断定所有军屯部队都把生产搞得一塌胡涂,但是,至少我见到的那几个军屯全都不能自给,军屯区军官向我直言:他们需要国家大量补助才能养活自己。



更严重的是,这种全民武装的农村,成了农民起义的有利条件。新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仅仅8年时间,俄国各地爆发的大小农民起义却已经超过了140起。而其中影响力与破坏力最大的农民起义,无一例外,全部来自军屯区。



1831年由于霍乱降临,沙皇下令在全国主干道路上建立防疫站,但由于防疫站阻塞交通、妨碍生产,把承包工和马车夫变得一贫如洗,断绝了地方上农民的收入来源,在俄国西部的十六个省份都引发了大规模暴动。



其中,诺夫哥罗德军屯区几乎所有的军官和医生被暴动农民打死,其中包括了数位将军和数十位上校,甚至连普鲁士国王派来的外国军官团也没留下活口。为了逃脱惩罚,暴动农民派出代表到伊诺拉向皇帝请罪,农民代表随身携带了一份逼迫军屯区军官临死前写下的、伪造的投毒名单。



根据这份投毒名单,农民们声称军官与医生合谋在军屯区投毒制造大规模霍乱。尼古拉一世召见了农民代表,向他们保证将会亲赴诺夫哥罗德严惩投毒凶手并宽恕暴乱者的罪过。尼古拉一世兑现承诺率军前往了诺夫哥罗德,根据某位在场宪兵的陈述,皇帝在军屯区用了午餐,士兵们为他献上了蜂蜜和面包,他原打算按计划宽恕暴民,但随行阿尔恩特将军却站在皇帝身边暴怒的宣布:‘今天不应该为您献上面包,而应该为您献上我们的葬粥。’



尼古拉一世于是在操场集合部队,命令神甫为死亡将士念祈祷文,他吻了吻十字架,随后转身冲暴动参与者宣布:皇上永远不会饶恕他们,并且要求他们交出带头闹事的人。暴动领袖被下令全部斩首,但参与暴动的八个军屯区人员并未受到严惩,而是被迁往圣彼得堡以南约30英里的加特契诺,那里是沙皇夏宫的所在地。



我有充足的理由怀疑,外交部不曾知晓的‘农民委员会’的成立应当与此次起义存在重大联系,因为该委员会的成立时间与诺夫哥罗德军屯区起义的时间高度吻合。沙皇当局派遣军事人员考察18世纪普加乔夫叛乱经过,多半是由于意识到了军屯的存在已经大大威胁到了统治的稳定,并试图通过分析‘普加乔夫在民间为何能收获巨大影响力’为农业政策的制订提供方向。



虽然俄国政府在1831年军屯区起义后,颁布了新的兵役条例,新条例申明俄军仍实行征兵制,但其中规定征召对象主要是:农民、小市民和士兵之子(世袭兵)等劳动人民。而贵族、商人和神职人员等统治阶级的子弟照例免服兵役。而且,新条例并未解决根本问题,因为按照先行规则,俄国士兵的服役期仍然长达22到25年。



而诸如实行义务兵役制,缩短服役期等建议,并没有被沙皇政府所接纳,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建议曾经是发动十二月党人起义的贵族军官的重要主张,因此在俄国被视为对皇帝的大不敬。并且由于义务兵役制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到俄国地主的利益,这会将他们的农奴从土地上抽往军队,所以在俄国国内也遭到了普遍反对。



谈及俄国军队,尤其引发我注意的是俄国士兵普遍的低识字率,我曾受邀参观某城驻防军军营,通过与驻防军士兵的接触,我发现该城百余名士兵中能够读写自己名字的仅有2人,而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俄国精锐的哥萨克骑兵当中。而同样的标准放在英国陆军当中,我们的识字率是接近48。当然,我无意诋毁这支曾经击败了拿破仑的军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4)

章节目录

大不列颠之影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趋时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趋时并收藏大不列颠之影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