斤,这谁信?



张宏想了想补充了一句:“一起送来的还有番薯,是吕宋的商舶带来的,还没来得及做。”



“很好,不要做了。”朱翊钧看着李太后询问道:“都饷馆?”



李太后看着小皇帝疑惑的眼神,颇为欣慰的说道:“嘉靖三十年,福建闹起了倭寇,在月港设立了靖海馆,后来,海盗谢老、张维等二十四将被平定。”



“嘉靖四十二年,现在的兵部尚书谭纶,之前在福建做巡抚,把月港靖海馆改为了海防馆,去年海防馆从澄海县城,移到了港口,海防馆改名为了都饷馆。”



“都饷馆,督舶饷,就是抽分收税的,每百抽六,折银,押送京师。”



李太后说起来头头是道,这土豆片味道都好了一些,之前孩子读书不好,对这些朝政也不是很感兴趣,李太后跟小皇帝说,小皇帝多事不耐烦,今天主动问起来了。



朱翊钧听明白都饷馆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海关,负责收税。



李太后继续说道:“罗拱辰是个读书人,考了举人没考中进士。”



“东南闹起倭寇时,海疆数千里告急,狼烟遍地,朝野内外震动,罗拱辰便组织军民反抗,能以孤军当劲敌,后来倭寇侵松江府,罗拱辰率众,星夜驰援松江府,从浙江按察司佥事,升为了海防同知。”



罗拱辰是读书人,却在抗倭一事中,屡建军功,当时倭寇闹得凶,这罗拱辰一介书生仗剑平倭,名声大噪。



读书人和读书人之间的差距的确很大。



“去年他回京述职,见了不少的人,但是他想办的事儿,到底是没办成。”李太后说起了此事,便没有了多少食欲,放下了筷子,面色有些担忧。



东南开海,设立月港的争斗,可谓是步步惊心,这罗拱辰的初心就是再好,朝中无人帮衬,也是白费功夫。



这罗拱辰先是由老上司谭纶引荐去了吏部尚书杨博府上觐见,谭纶因为父母丧事回家守孝,再出仕是由杨博举荐,这便是有了举荐之恩,在大明官场上,这是天大的恩情。



谭纶觉得罗拱辰的想法不错,就把罗拱辰引荐给了杨博。



吏科给事中为何弹劾谭纶?



因为谭纶出身浙军,跟戚继光是战友,受到戚继光、梁梦龙这些浙军出身的影响,谭纶现在跟张居正走的实在是太近了。



杨博作为晋党党魁,本就恼怒谭纶以怨报德,直接让罗拱辰吃了个闭门羹,拜帖都没收。



罗拱辰又走了戚继光的关系,让戚继光引荐他给张居正,结果张居正听闻罗拱辰的想法,颇为赞同,就在罗拱辰的奏疏上齐缝下了自己的书押,送到了通政司,内阁拟票后,在两次廷议中,都没有通过。



最终罗拱辰回京述职的期限到了,只好回去了福建月港,等待消息。



这土豆、番薯,就是那会儿罗拱辰带回京的礼物,宫里有,张居正的全楚会馆也有,本来杨博也应该有的,但是杨博没见罗拱辰,便没有了。



万历元年,土豆在京师,还是稀罕物件,但是在南方,早就在嘉靖年间已经传入。



“这海防同知罗拱辰进京所为何事?”朱翊钧搜检了一下记忆,并没有相关的内容。



万历皇帝本身就不喜欢政务,再加上李太后约束极为严苛,这逆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4)

章节目录

朕真的不务正业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吾谁与归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吾谁与归并收藏朕真的不务正业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