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和我们家的工分一样,因为不好算钱,所以先记分,不一样的是,我家是先定了工分多少能换到什么,姑父这里可先不定,就拿野姜来说,鲜野姜去土上秤十斤记野姜十分,半夏三斤记半夏三分,茵陈蒿二斤记茵陈蒿两分……以此类推。

等以后炮制出来卖掉,再按各自的卖价算一分是多少银钱。”

这样做的好处是不需要现在就估量药物的价值,也能将炮制后的损耗计算其中,收到多少药材,卖掉多少银钱,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账目十分透明。

但也有个问题,就是这种算法对崔郎中并不公平。

这里面还牵扯到人工。

目前来说,崔郎中是村子里唯一会炮制药材的高尖端人才。

没有他,一切都是空话。

所以,这份人工应该加在里面。

“将药算分还简单,麻烦的是后面的炮制。”闫玉斟酌着用词,尽量说的通俗易懂,又不显得自己太过妖孽。

“姑父你自己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需要有人帮你,我觉得这里也应该记上分,你要记,帮忙的人也要记,等药卖出去,都要将分算成银钱 崔娘子看向崔郎中,后者笑得舒心极了。

小二真不错,知道她姑父有手艺。

她姑能帮上啥忙,不帮倒忙不就错了,也就是在旁边搬搬抬抬,都未必有大狗子小狗子管用。

“一天六分,半天三分,就这么算。”

说过收药的事,闫玉又道:“姑父,你家地方不够大,怕摆不下那老些药,让我姑和前后左右的邻居商量商量,借他们的院子用用,我家的肯定没问题,你尽管用,还缺什么,你也说说看,能在村里做的就在村里做,村里人做不来,就去镇上问问。”

崔郎中想了想,道:“咱村里人都能做,主要是搭几个架子,再编些席子和簸箕,炉灶也得先砌起来,最好……最好连着火炕都砌好,不是为了睡人,是烘药,烘药方便。”

闫玉问崔娘子:“姑,家里的砖够不够?”

“够是够的,可房子还没起,咋先弄灶和炕?”崔娘子原本打算再等一等,等村里各家都盖起了房子,手头的活没有那么忙,再找人帮忙砸土坯盖房子。

她家没有能干这种力气的活的人,只能出钱找人帮工。

“连着房点,别晾晒的过了头。

那就多熘达多看呗。

听着他们能行。

老头老太太们便上门来找崔郎中。

一开始崔郎中还以为他们哪不舒服,又是问又是号脉的,最后弄清了来意,有些懵。

他以为来的会是各家的娘子,没想到上门会是……

想想也是,各家的壮劳力,白天进山晚上要忙家里的活。

孩子们被闫家小二带着,也不得闲。

这么算下来,也只有这些老头老太太清闲一些。

他便耐下心来给他们先分派一些简单的活。

分拣药材。

老头老太太们认真的很,将一株草药看的仔仔细细才分门别类的放做一堆。

做的虽然慢,可准确率高。

崔郎中检查了一圈,有些意外。

没有一株放错。

他又试着教他们清洗,切片。

一样的结果,虽然慢,但洗的干净,老太太们切片做的比他还好,薄厚匀称,手上特别有准头。

崔郎中一下感受到了用老头老太太做活的好处。

说句实话,比他娘子强多了!

崔娘子还不知自己收获了崔郎中这样的评价。

她此时正站在闫家院里,和闫小二撕吧工钱

章节目录

咸鱼一家的穿书生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宅女日记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宅女日记并收藏咸鱼一家的穿书生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