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他们不知道今天会发生什么,但他们知道今日发生的一定是大事,可以引起整个国朝震荡的大事。
着帝王冠冕的皇帝从正门处露出了身影,朝日的日晖将他的影子拉的长长的,阴影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心头上,群臣都对着那个影子折腰拜倒,“……吾皇万寿无疆!!”
“众卿都平身吧……”皇帝高渺的目光扫视着底下的臣子,平静的抬手。
“……谢陛下!!”
甫一上朝,户部尚书郑宇便开始出班上奏,朗声道:“启禀陛下,如今国朝虽安,可国政之上,依旧有着许多的弊端……臣虽不才,在国政之上,亦有自己的一些浅见,还请陛下纳老臣之谏!”
高纬道:“这是上朝,郑卿有话但说就是……”
“天下苦旧政久矣,臣请陛下,清查天下人丁户籍,不得使一人脱离于国家掌控!”
“——臣以为不妥,大灾刚刚才平定,正是休养生息之时,郑尚书此言,固然是谋国之言,可时机不对……”祖珽迅速出列,进行批驳,“百姓刚刚过上平静的日子,农事生产还没有恢复,怎么能够如此大动干戈呢?这样一来,此举就不再是为国为民,反而会变成害国害民……请陛下明鉴!”
“依祖大夫所言,朝廷面对这般弊政,难道就不去管他,坐视这个问题持续下去吗?祖大夫是国朝栋梁,资历比老夫要老,那么,祖大夫就应该知道,赋税乃国之根本,我大齐的户籍混乱,征税效率低下,这些都会大大的拖我朝的后腿,难道祖大夫对于这也有异议吗?”
“老夫并不是说郑尚书你这个举措有什么不好,如今虽然是百废待兴之时,可一些新的举措,想要在全国范围内扩散开来,这根本就不现实……”
“——难办难道就不办了吗?”郑宇朝着皇帝躬身一拜,“陛下容禀,我朝受禅得天下,文宣帝得国之时,为了平稳,并没有对于国家制度方面做出较大的改变,故而我朝制度,基本沿袭前魏,时至今日,很多已经行不通了!”
“前魏一统北方之后,开始为适应十六国战乱以来形成的以大族聚居生产自卫的政治经济双重性质的邬堡组织,建立了宗主督护之制!
“在宗主带领之下,或以‘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这种大族隐蔽大批民户,对朝廷增长军力财力极为不利!
“前魏太和十年,给事中李冲曾上言:‘宜准古,以五家立一邻长,五邻为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前魏三长制,邻管辖五户,里管辖二十五户,党管辖一百二十五户……”
祖珽打断他:“你这不过是老调重弹罢了,大齐沿袭前魏之制,这满朝上下焉能不知?先帝河清三年时,曾下令,‘人居十家为邻,五十家为闾里,百家为族党,一长之内有党族一人,闾正两人,邻长三人,合有十四人……比之前魏,我朝领、里都增加了一倍,我朝户籍还算是严密的,老夫以为,并不需要加大改动!”
“非也,老夫之所以加以改动,其根源就再于我朝户籍混乱,何来严密之说?我朝征收上来的赋税钱粮,总数尚且不到户籍记载的六成!其根源,不就在于我朝民间的基层结构太过混乱吗?按照制度,国朝实行均田制之时,户籍上必须登记土地数额,在当时来看,的确是严密……可我朝毕竟是接过了前魏的摊子,在我朝建立之后,并没有大规模的进行过人口户籍调查,时至今日,早已混乱不堪,因此老夫所说的,很有必要!”
郑宇的表达出来的意思相当明显,其核心只有一个“民之大记,国之治端”,户籍造册是天大的事
着帝王冠冕的皇帝从正门处露出了身影,朝日的日晖将他的影子拉的长长的,阴影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心头上,群臣都对着那个影子折腰拜倒,“……吾皇万寿无疆!!”
“众卿都平身吧……”皇帝高渺的目光扫视着底下的臣子,平静的抬手。
“……谢陛下!!”
甫一上朝,户部尚书郑宇便开始出班上奏,朗声道:“启禀陛下,如今国朝虽安,可国政之上,依旧有着许多的弊端……臣虽不才,在国政之上,亦有自己的一些浅见,还请陛下纳老臣之谏!”
高纬道:“这是上朝,郑卿有话但说就是……”
“天下苦旧政久矣,臣请陛下,清查天下人丁户籍,不得使一人脱离于国家掌控!”
“——臣以为不妥,大灾刚刚才平定,正是休养生息之时,郑尚书此言,固然是谋国之言,可时机不对……”祖珽迅速出列,进行批驳,“百姓刚刚过上平静的日子,农事生产还没有恢复,怎么能够如此大动干戈呢?这样一来,此举就不再是为国为民,反而会变成害国害民……请陛下明鉴!”
“依祖大夫所言,朝廷面对这般弊政,难道就不去管他,坐视这个问题持续下去吗?祖大夫是国朝栋梁,资历比老夫要老,那么,祖大夫就应该知道,赋税乃国之根本,我大齐的户籍混乱,征税效率低下,这些都会大大的拖我朝的后腿,难道祖大夫对于这也有异议吗?”
“老夫并不是说郑尚书你这个举措有什么不好,如今虽然是百废待兴之时,可一些新的举措,想要在全国范围内扩散开来,这根本就不现实……”
“——难办难道就不办了吗?”郑宇朝着皇帝躬身一拜,“陛下容禀,我朝受禅得天下,文宣帝得国之时,为了平稳,并没有对于国家制度方面做出较大的改变,故而我朝制度,基本沿袭前魏,时至今日,很多已经行不通了!”
“前魏一统北方之后,开始为适应十六国战乱以来形成的以大族聚居生产自卫的政治经济双重性质的邬堡组织,建立了宗主督护之制!
“在宗主带领之下,或以‘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这种大族隐蔽大批民户,对朝廷增长军力财力极为不利!
“前魏太和十年,给事中李冲曾上言:‘宜准古,以五家立一邻长,五邻为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前魏三长制,邻管辖五户,里管辖二十五户,党管辖一百二十五户……”
祖珽打断他:“你这不过是老调重弹罢了,大齐沿袭前魏之制,这满朝上下焉能不知?先帝河清三年时,曾下令,‘人居十家为邻,五十家为闾里,百家为族党,一长之内有党族一人,闾正两人,邻长三人,合有十四人……比之前魏,我朝领、里都增加了一倍,我朝户籍还算是严密的,老夫以为,并不需要加大改动!”
“非也,老夫之所以加以改动,其根源就再于我朝户籍混乱,何来严密之说?我朝征收上来的赋税钱粮,总数尚且不到户籍记载的六成!其根源,不就在于我朝民间的基层结构太过混乱吗?按照制度,国朝实行均田制之时,户籍上必须登记土地数额,在当时来看,的确是严密……可我朝毕竟是接过了前魏的摊子,在我朝建立之后,并没有大规模的进行过人口户籍调查,时至今日,早已混乱不堪,因此老夫所说的,很有必要!”
郑宇的表达出来的意思相当明显,其核心只有一个“民之大记,国之治端”,户籍造册是天大的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4)